“鸡蛋储存前要清洗” 系误读!不清洗更有助于长时间保存

近日,“鸡蛋储存前要不要清洗” 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这一话题的起因是沈阳一户家庭在食用炒鸡蛋后,全家出现呕吐、腹泻、高烧等症状,半夜被紧急送医抢救。经调查,中毒原因是食用了变质鸡蛋,而导致鸡蛋变质的 “元凶”,竟是他们储存鸡蛋前的一个习惯性动作 —— 清洗鸡蛋外壳。那么,鸡蛋储存前到底该不该清洗呢?对此,专家给出了明确答案:自己买回家的鸡蛋,在储存前不需要额外进行清洗,清洗反而会破坏鸡蛋的天然保护层,加速变质并增加食品安全风险。与其清洗,不如在吃的时候注意将鸡蛋彻底做熟,同时避免交叉污染。

鸡蛋的 “天然保护膜”

“鸡蛋之所以存在健康风险,是因为母鸡生蛋与排泄共用泄殖腔,这导致蛋壳容易沾染粪便等污染物,蛋壳表面也可能携带致病细菌,这些细菌可通过蛋壳上的气孔侵入蛋内。” 专家解释道,不过,蛋壳表面的胶质层(壳外膜)如同一层天然的保护膜,能够有效阻隔细菌,并延缓鸡蛋内部水分的蒸发。因此,不清洗鸡蛋时,这层天然保护膜可以帮助鸡蛋长时间保存。而一旦清洗鸡蛋,就会破坏这层保护膜,使得细菌更容易进入鸡蛋内部,从而导致鸡蛋更容易腐败变质。若蛋壳有明显沾染污物(如鸡粪),担心污染其他食物,可用干布轻轻擦拭,或用略湿的布快速擦净后立即擦干,避免水洗破坏保护膜。

清洗鸡蛋增加变质风险

很多人认为,鸡蛋经过运输等流程,表面很脏,洗一洗吃得更放心。但仅仅因为存放前的一个多余动作 —— 清洗鸡蛋外壳,就可能加速鸡蛋变质,甚至诱发中毒。为了食用方便,很多家庭会一次买一大盒鸡蛋存起来慢慢吃。但鸡蛋属于生鲜农产品,储存不当很容易变质,影响口感和安全。据央视科教频道报道,实验发现,清洗过外壳的鸡蛋菌落比没有清洗过的多出 3 – 4 倍。

之所以不要清洗鸡蛋后再储存,是因为鸡蛋表面有一层薄薄的膜,一方面可以阻挡外界细菌进入鸡蛋内部,另一方面可以保持鸡蛋内部的水分不会流失,从而保持鸡蛋的新鲜度,保留其中的营养物质。用水将鸡蛋冲洗后,“白膜” 脱落,会造成细菌侵入、水分蒸发,加速鸡蛋变质。

另外,鲜蛋可通过蛋壳上的气孔和外界不断进行 “呼吸”,极易吸收环境中的异味。如果把鸡蛋和香椿、韭菜、大蒜等味道比较重的食材放在一起,很容易串味,影响口感,也更易变质。因此,买回来的鸡蛋要先用食品袋或保鲜盒密封好,再放进冰箱内冷藏。同时,当鸡蛋所处的环境温度、湿度过高,或蛋壳破损时,很容易造成大量微生物繁殖,进而导致鸡蛋腐败变质。当鸡蛋遭到挤压、碰撞时,极易造成蛋壳破裂,造成腐败变质。鸡蛋遭到雨淋、水洗、受潮时,会破坏蛋壳表面的胶质薄膜,致使气孔外露,外界环境中的微生物极易进入蛋内繁殖,加速腐败。

食用鸡蛋时这些要点需注意

对于在商超售卖的鸡蛋,不同国家和地区会有不同的规定。在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进入商超的鸡蛋必须清洗,并在清洗后重新涂上一层保护膜,以防止细菌进入。而在欧洲,鸡蛋进入商超则不允许清洗,因为他们认为鸡蛋表面的天然保护膜完全可以防止细菌侵入。实际上,很多商家在售卖鸡蛋时也会对鸡蛋采取清洗处理。现在许多市面上出售的鸡蛋在商业加工处理过程中实际上已清洗,为尽量减少微生物进入蛋内的机会,商家在清洗鸡蛋时会对水温进行严格控制,以免破坏表层膜;鸡蛋在清洗后立即弄干,还会喷上一层矿物油,以替代在清洗期间可能会洗去的原有表层膜,这些经过清洗的鸡蛋就很干净了。所以,如果担心鸡蛋表面脏,与其买回家自己洗,不如买的时候就挑那些干净的鸡蛋,大概率是经过清洗的。

食用鸡蛋时不要吃太多,若奶类、肉类和鱼虾摄入不足,可多吃鸡蛋代替一部分。煮鸡蛋时可以先把鸡蛋放入冷水中泡上一会儿,然后再放入装满冷水的锅中煮沸,这样可以使蛋壳不易破裂。煮的过程中不宜用大火,要想把鸡蛋完全煮熟,水开后煮 7 分钟即可。

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多样化,“无菌蛋” 在市场上日益流行。但专家指出,“无菌蛋” 并非完全无菌,更准确的名称应为 “可生食鸡蛋”。根据《可生食鸡蛋》团体标准(T/CAI 008 – 2021),可生食鸡蛋需经过食品级消毒剂喷淋、紫外线杀菌、涂油保护等多道工序,确保主要致病菌无法检出。不过,生食鸡蛋缺少高温杀菌的过程,食用风险相对较高。因此,在选择可生食鸡蛋时,应挑选大品牌产品,购买后需冷藏存放,不要与普通鸡蛋混放,并且要尽快食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