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焙行业大洗牌:连锁巨头接连倒下,私房小店凭什么逆袭?

导语
6月15日晚,杭州知名烘焙品牌“欢牛蛋糕屋”突然宣布停业,47家门店仅剩2家营业,消费者储值卡退款无门。这已是近期倒下的又一家连锁烘焙品牌——从虎头局、墨茉点心局到克莉丝汀、宜芝多,传统连锁烘焙正经历集体寒冬。然而,另一边,“私房蛋糕”却供不应求,小红书上的“杀糕团”现象火爆。为何连锁烘焙频频暴雷,而小众私房店却能逆势崛起?


一、连锁烘焙的“集体塌房”

欢牛蛋糕屋的倒闭并非个例。近年来,连锁烘焙品牌接连陷入困境:

  • 新中式点心品牌:虎头局从巅峰80家门店到多地关店,墨茉点心局收缩至湖南本地;
  • 传统烘焙巨头:克莉丝汀破产清算,宜芝多因疫情资金链断裂;
  • 细分赛道品牌:月枫堂门店砍半,“牛角村”母公司成失信被执行人。

这些品牌曾凭借“健康”“国潮”“网红爆款”等标签迅速扩张,但最终因成本激增、同质化竞争、资金链断裂等问题倒下。


二、私房蛋糕的“逆袭密码”

与连锁品牌的颓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私房蛋糕店正成为新宠:

  • “杀糕团”现象:年轻人组团预约不同款式蛋糕,集中试吃打卡,单块6寸蛋糕售价高达300元仍供不应求;
  • 下午茶专门店:主打“真材实料+低糖轻乳”,通过社交平台种草+限量预约模式出圈;
  • 商超烘焙崛起:盒马、山姆凭借供应链优势,推出瑞士卷、麻薯面包等爆款,抢占轻度烘焙用户。

这些“新势力”的共同点是:小批量生产、高新鲜度、强社交属性,精准契合Z世代“情绪消费+仪式感”需求。


三、连锁烘焙为何败退?四大致命伤

  1. “以产定销”模式过时
    • 连锁品牌依赖工厂统一生产、门店配送,但消费者更倾向“当日现做、预订购买”,导致滞销浪费。
    • 私房店采用“以销定产”,提前接单,几乎零库存压力。
  2. 数字化能力不足
    • 连锁品牌转向“以销定产”需重构供应链、数字化系统,改造成本高昂;
    • 私房店规模小、链路短,灵活调整生产计划。
  3. 单位成本居高不下
    • 连锁品牌为保新鲜需凌晨生产、清晨配送,若销量不佳易造成浪费,部分品牌甚至违规添加防腐剂;
    • 私房店现做现卖,成本可控且品质更受信任。
  4. 复购逻辑崩塌
    • 过去依赖“早餐面包+日常复购”,如今Z世代更愿为“社交打卡”买单,连锁品牌标准化产品缺乏记忆点。

四、未来烘焙行业的生存法则

  1. 从“规模扩张”到“精准运营”
    • 连锁品牌需放弃盲目开店,转向社区店、会员制等精细化运营模式。
  2. 拥抱“私域+预售”模式
    • 学习私房店,通过小程序预售、社群拼单降低库存风险。
  3. 强化供应链与产品差异化
    • 联合本地农场、茶饮品牌打造独家配方,如“鲜果现切蛋糕”“季节限定口味”。
  4. 跨界合作拓宽场景
    • 与咖啡店、书店联名,将烘焙融入办公、休闲场景,提升复购率。

结语
欢牛蛋糕屋的倒闭,标志着传统连锁烘焙“规模为王”时代的终结。而私房蛋糕的崛起,则印证了“小而美”的商业逻辑——在消费升级的当下,真实、健康、可感知的产品,才是烘焙行业的未来。对于从业者而言,与其哀叹行业寒冬,不如思考:如何用更灵活的模式,满足年轻人对“仪式感”与“新鲜感”的双重需求?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