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外卖海外逆袭启示录:当国内”红黄蓝”激战正酣,这只中国熊猫已在十国闷声发财


一、国内外卖”代言人大战”背后的流量焦虑

近期,美团、饿了么、京东外卖的”谐音梗代言人营销”引发热议——黄龄(”黄的更灵”)、蓝盈莹(”蓝的一定赢”)、惠英红(”红的会赢”)的扎堆代言,折射出国内外卖市场已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数据显示,三大平台用户重合度超60%,补贴战、代言战、赛事赞助(如京东抢下苏超联赛)成为拉新标配,但边际效益递减明显。

与此同时,海外市场却传来截然不同的消息:由95后安徽青年刘科路创立的熊猫外卖,已悄然覆盖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10国,年交易额突破10亿美元,且在2024年实现全球盈利。当国内巨头为”1%的市场份额”厮杀时,这只”中国熊猫”正以差异化路径在海外收割红利。


二、熊猫外卖的”出海方法论”:从诺丁汉出租屋到十国版图

1. 发现痛点:中餐外卖的”国际荒漠”

2017年,留学英国的刘科路发现,当地外卖平台中餐占比不足5%,且存在三大痛点:

  • 菜单翻译缺失:宫保鸡丁可能被直译为”公鸡与辣椒打架”;
  • 支付方式单一:多数餐馆仅收现金或本地银行卡;
  • 配送效率低下:华人餐馆自配送成本高达订单价的30%。

2. 模式创新:复制美团经验+本土化改造

熊猫外卖初期团队仅4人,启动资金200万元,通过”三步走”打破僵局:

  • B端赋能:为华人餐馆提供免费翻译、数字化菜单及多语言客服;
  • C端补贴:首单立减5英镑(约合人民币45元),迅速积累种子用户;
  • 技术降本:自研算法优化配送路径,将单均配送成本压降至8英镑(行业平均12英镑)。

3. 关键战役:从”亏损100单”到盈利10国

  • 2018年:诺丁汉日均订单突破100单,首次实现单城盈亏平衡;
  • 2020年:获9000万美元融资,进军美国、加拿大市场;
  • 2022年:启动生鲜配送业务,前置仓模式复制国内美团买菜经验;
  • 2024年:全球日均订单超10万单,北美市场占有率超60%。

三、为何熊猫外卖能避开国内”内卷陷阱”?

1. 市场选择:瞄准”高净值+低竞争”赛道

  • 华人刚需:海外华人超6000万,中餐外卖渗透率不足15%,远低于国内的80%;
  • 消费升级:欧美用户愿为中餐支付溢价(客单价达35美元,国内约25元人民币);
  • 政策红利:英国”餐饮数字化补贴”、美国”中小企业线上化扶持计划”降低扩张成本。

2. 盈利模式:不靠补贴,靠供应链金融

  • 商家抽成:佣金率18%-25%(国内主流平台约20%-28%);
  • 广告收入:餐馆首页曝光位竞价排名;
  • 供应链金融:为中小餐馆提供食材采购贷款,年化利率12%(高于国内互金平台)。

3. 管理哲学:”CPU式决策”与反IPO文化

创始人刘科路拒绝被资本裹挟,坚持”三不原则”:

  • 不盲目扩张:拒绝瑞典机构”一年开250城”的激进计划;
  • 不急于上市:手握2.75亿美元现金储备,优先布局供应链;
  • 不迷信权威:高管会议允许本科生否决博士生提案,强调”信息透明”。

四、给国内巨头的启示:出海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熊猫外卖的崛起暴露出国内外卖市场的三大天花板:

  1. 流量枯竭:中国网民超10亿,新增用户成本超百元/人;
  2. 盈利困境:美团外卖单均利润仅0.4元,饿了么长期依赖阿里输血;
  3. 创新停滞:无人配送、AI调度等技术商业化落地缓慢。

反观海外市场:

  • 东南亚:GrabFood、Foodpanda市占率超70%,但中餐占比不足5%;
  • 中东:沙特、阿联酋外卖渗透率仅12%,且清真餐饮数字化需求旺盛;
  • 拉美:巴西iFood年订单量增长300%,但配送时效普遍低于45分钟。

结语:中国创新的”第二曲线”在海外

当国内互联网陷入”零和博弈”时,熊猫外卖证明了中国模式完全可以在海外复制升级。其成功的关键在于:

  • 技术降维打击:将国内成熟的O2O经验移植到数字化洼地;
  • 文化适配能力:用”宫保鸡丁翻译器”解决跨文化沟通难题;
  • 长期主义思维:拒绝短期变现,深耕供应链金融等护城河。

或许,对于美团、饿了么而言,是时候放下”内卷”执念,像熊猫外卖一样,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