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系美食风靡背后:一个汉字如何撬动百亿市场?解码”生椰””生巧””生吐司”的消费密码

一、现象级”生”系产品爆发:从咖啡到烘焙的品类革命

2021年,瑞幸咖啡凭借”生椰拿铁”创下首周666万杯、8个月12.6亿元销售额的纪录,由此掀起了一场席卷食品饮料行业的”生”字风暴。短短数年,”生”系产品已渗透至咖啡、甜品、烘焙等多个领域:

  • 咖啡茶饮:库迪”生椰拿铁”单品销量破亿杯,古茗”Good轻椰拿铁”小红书种草笔记超2万条;
  • 甜品零食:中国热带农科院生巧克力热销30万份,好利来礼盒收获10万+好评;
  • 烘焙面包:日本银座仁志川生吐司上海首店日销66000条,盒马”碱水生吐司”成网红爆款。

这些产品的共同点在于,均以”生”字命名,且定价普遍高于同类产品。消费者愿意为”生”买单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

二、”生”字的日式基因:未加工≠不加工

“生”(なま,nama)源自日语,本义为”未经加工、保持原始状态”。但在食品领域,其含义已发生本土化演变:

  1. 生巧(Nama Chocolate)
    • 中国热带农科院商品页强调”不添加淀粉、防腐剂,使用动物奶油”,本质是通过减少添加剂实现”接近原料本味”的效果;
    • 日本品牌如Royce’生巧采用”生奶油+可可粉”工艺,口感绵密湿润,与传统高温烘焙巧克力形成差异。
  2. 生吐司(Nama Toast)
    • 日本嵜SAKImoto Bakery定义”生”为”天然感、无多余添加”,通过省略鸡蛋、改用淡奶油提升柔软度;
    • 国内品牌如山姆多乐之日生吐司,突出”高水分、入口即化”特性,甚至采用”整条售卖”形式强化新鲜感。
  3. 生椰(Coconut Milk)
    • 实际为椰肉+椰水打碎过滤的混合物,可能添加糖和乳化剂(如厚椰乳含白砂糖),但通过”生”字传递”天然萃取”联想;
    • 对比”椰奶”(需高温灭菌),”生椰”暗示更少的加工步骤,契合健康消费趋势。

三、为何不用”新鲜”?解码”生”字的营销智慧

  1. 语义精准性
    • “新鲜”易被误解为”生产日期近”(如”新鲜巧克力”可能被联想为当日生产的库存商品),而”生”直接关联”原料未深度加工”的核心卖点。
  2. 语言经济学
    • “生”字简短易记,在包装设计(如”生吐司””生椰”)和广告语(”生巧,入口即化”)中更具传播效率;
    • 陌生化效应:消费者对”生XX”组合感到新奇,误以为是创新品类,从而降低价格敏感度。
  3. 文化溢价
    • 日系”生”概念自带”精致感”(如生鱼片、生啤),国内品牌借势提升产品格调。例如,银座仁志川通过”日本高端吐司”定位,将生吐司价格推至普通吐司的2-3倍。

四、争议与隐忧:当”生”成为营销话术

  1. 成分透明度不足
    • 部分”生椰”产品实际含糖量高(如厚椰乳添加白砂糖),与消费者对”天然”的期待存在落差;
    • 生巧若过度依赖代可可脂替代品,可能引发健康争议。
  2. 同质化竞争风险
    • 截至2025年,市场上”生椰”饮品SKU超200种,品牌需通过原料升级(如NFC椰浆)维持差异化;
    • 生吐司赛道涌入盒马、山姆等巨头,小品牌面临供应链成本压力。

五、未来趋势:从”生”到”鲜”的价值升级

  1. 工艺创新
    • 冷萃技术(如冷榨椰汁)、低温发酵(生吐司酵母)等技术将进一步强化”少加工”标签;
    • 植物基”生”产品(如燕麦奶生椰)或成健康赛道新方向。
  2. 场景延伸
    • “生”概念可能从食品扩展至饮品(如果汁”生榨”)、个护(如”生发”洗护),但需警惕概念滥用导致的消费者信任危机。

结语

一个”生”字,既是日式饮食美学的舶来品,也是中国新消费时代的造词运动产物。它精准捕捉了现代人对”新鲜””天然””低加工”的诉求,更成为品牌溢价的有力工具。然而,当营销狂欢褪去,唯有真正坚守原料品质与工艺创新的品牌,才能让”生”系产品从流量爆款走向长红经典。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