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资本领衔竞购星巴克中国业务:估值50-60亿美元,本土咖啡品牌围剿下寻求突围

导语
6月24日,据36氪报道,高瓴资本近期参与了星巴克中国区的反向管理层路演,明确表达了对收购星巴克中国业务的兴趣。此次路演还吸引了凯雷投资、信宸资本等机构参与,交易估值约50亿至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8.55亿至430.26亿元)。面对瑞幸、库迪等本土品牌的激烈竞争,星巴克中国业务正加速寻求战略调整,而高瓴等资本巨头的入局可能重塑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格局。


一、星巴克中国业务“引战”加速:从探索到路演

星巴克中国业务的战略调整早有端倪。2024财年第二季度财报会上,时任CEO纳思瀚首次透露“正在探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此后,新任CEO Brian Niccol在2025年4月底的财报电话会上进一步强调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并对“实现增长持开放态度”。

这一表态被市场视为星巴克加速推进中国区业务合作的信号。今年二季度,星巴克中国营收达7.397亿美元,同比增长5%,同店交易量增长4%,表现优于全球市场(同店销售额下降1%)。业绩回暖可能促使星巴克加快“引战”步伐,而高瓴、凯雷等机构的参与,标志着谈判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二、高瓴与凯雷的资本野心:消费赛道并购老手再出手

高瓴资本在消费领域的并购经验丰富。2017年,其牵头财团以531亿港元私有化百丽国际,并在两年后分拆滔搏上市,套现超百亿港元。此外,高瓴还参与过普洛斯、格力电器等重磅交易。此次对星巴克中国的兴趣,凸显其对中国消费市场的持续押注。

凯雷投资同样擅长消费赛道运营。其曾主导麦当劳中国特许经营权交易(20.8亿美元出售2700家门店给中信集团),并参与日本KFC的资本运作。凯雷的本土化运营能力可能成为星巴克中国业务的重要助力。


三、星巴克中国的挑战:本土品牌围剿与增长困境

尽管二季度业绩回暖,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仍面临巨大压力:

  1. 瑞幸的强势崛起:2025年一季度,瑞幸营收88.65亿元,同比增长41.2%,门店数达2.4万家,远超星巴克的7758家。
  2. 库迪的激进扩张:计划2025年底门店数突破5万家,主打低价策略抢占市场。
  3. 茶饮品牌的跨界竞争:蜜雪冰城旗下幸运咖、古茗等品牌加速布局现磨咖啡赛道。

星巴克2024财年中国市场营收同比下滑1.4%,被瑞幸反超。尽管2025年二季度同店销售额降幅收窄至6%,但全球表现疲软(北美同店销售额下降4%)凸显中国市场的战略重要性。


四、交易结构与估值博弈:50-60亿美元是否合理?

目前交易估值约50-60亿美元,对应星巴克中国2024年营收210.6亿元的PS(市销率)约2.2-2.6倍。对比瑞幸市值98.6亿美元(营收约88亿元),PS约1.1倍,星巴克估值偏高。但考虑到其品牌溢价、高端市场定位及7758家门店的规模优势,这一估值仍具吸引力。

交易结构尚未敲定,可能的模式包括:

  • 合资公司:类似麦当劳中国引入中信集团。
  • 股权转让:星巴克保留部分股权,类似百胜中国分拆。
  • 特许经营权出售:类似麦当劳中国20年特许经营模式。

五、未来展望:资本入局能否扭转竞争格局?

若高瓴或凯雷成功收购星巴克中国业务,可能带来三方面变化:

  1. 本土化运营升级:借鉴凯雷在麦当劳中国的经验,优化供应链和门店管理。
  2. 数字化与价格策略调整:应对瑞幸、库迪的低价竞争。
  3. 下沉市场扩张:星巴克目前覆盖超1000个县级市场,但渗透率仍低于本土品牌。

然而,挑战依然严峻。本土品牌在性价比、数字化营销(如瑞幸的APP生态)上优势明显,星巴克需在保持高端调性的同时提升灵活性。


结语
星巴克中国业务的“引战”是外资品牌应对中国消费市场变革的缩影。高瓴、凯雷的入局不仅关乎一笔数百亿的交易,更可能重塑行业格局。在瑞幸等本土品牌的围剿下,星巴克能否借助资本力量重回增长轨道,值得持续关注。

(完)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