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丰田高管“轮轴比”言论引争议后致歉 网友质疑蹭热度营销 行业术语争议折射新能源与传统车企话语权博弈

事件背景:一场关于“轮轴比”的争论爆发

近日,汽车行业因一个看似专业的技术术语——“轮轴比”陷入争议漩涡。事件的导火索是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企划部部长“一丰赵东”(实名赵东)在社交平台上的发言。他在讨论小米汽车首款SUV车型YU7时提到,小米创始人雷军在介绍该车时宣称“轮轴比是3倍”,但实际数据应为4倍;更引发争议的是,赵东进一步声称:“‘轮轴比’‘轮高比’并非汽车理论中的标准概念,这些其实是小米发明的,算是小米汽车对传统汽车理论的贡献。”

此言论一出,迅速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一方面,部分网友认为赵东作为传统车企高管,公开质疑小米“发明”行业术语的行为有失专业水准;另一方面,有汽车行业博主翻出20多年前的纸质媒体资料,指出“轮轴比”实为描述车辆侧面比例(通常指轮胎直径与轴距的视觉关系或实际尺寸比例)的约定俗成说法,虽非严格学术定义,但在汽车设计领域早已存在,且叫法多样(如“轮高比”“轮胎-轴距比”等)。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也转发相关讨论并暗讽赵东“科班出身”的论调,称“非科班出身的人又学习了新知识”,间接回应了争议。

面对舆论发酵,赵东于8月15日录制视频公开致歉,承认自己“将轮轴比、轮高比等参数归为小米定义”的说法不当,表示“若对小米汽车造成不良影响深表歉意”。然而,这一道歉并未平息网友质疑,评论区仍有大量声音指责其“蹭热度营销”“借小米流量博关注”。

争议焦点:是术语创新还是专业失言?

此次争议的核心在于“轮轴比”是否为小米首创。从技术角度看,轮轴比通常被理解为轮胎(轮圈)直径与车辆轴距的比例关系,用于衡量车辆侧面视觉比例的协调性——例如,较大的轮圈搭配较短的轴距可能让车辆看起来更运动,而这一比例也是车企在设计SUV或轿跑车型时重点考虑的参数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国内汽车媒体在分析车型外观设计时,便常用“轮胎与轴距的比例”“轮高比”等类似表述来描述车辆的侧面造型风格,尽管未必有统一的学术定义,但作为行业内的通俗说法已被广泛接受。

小米汽车在宣传YU7时提及“轮轴比3倍”(后雷军修正为4倍),本质上是想通过这一参数传递车辆设计的运动感与空间效率(例如更大的轮圈搭配合理的轴距布局)。而赵东直接否定该术语的存在,并将其归为小米“发明”,显然与行业实践不符。正如网友所言:“如果小米真能发明一个汽车设计领域的常用术语,那才是真正的行业颠覆。”更关键的是,赵东作为一汽丰田(丰田在华合资销售公司的高管)的企划负责人,本应更严谨地对待技术讨论,但其将争议焦点引向“小米定义术语”的表述,容易被解读为对新兴车企的轻视甚至“碰瓷”。

道歉声明为何难平众怒?网友:蹭流量的“高级黑”

面对舆论压力,赵东在道歉视频中解释称,自己“抱着学习的态度讨论此事”,此前言论并非刻意攻击小米,也未料到会被解读为“夸大宣传”。他强调:“如果对小米汽车造成不良影响,我深表歉意。”然而,这一道歉并未获得网友认可。在评论区,大量声音质疑其“道歉缺乏诚意”“本意就是蹭小米热度”。

网友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首先,赵东的初始言论带有明显的“对比”意味——他在指出雷军数据误差后,特意强调“轮轴比是小米发明的”,而非单纯讨论技术参数的正误。这种表述方式容易被解读为通过否定行业标准来凸显小米的“特殊性”,进而引发“传统车企对新势力的偏见”联想。其次,作为一汽丰田的高管,赵东在社交平台拥有较高关注度,其言论天然带有流量属性。此次争议爆发后,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社交媒体热搜,客观上为一汽丰田和赵东本人带来了极高的曝光度。有网友直言:“先抛争议性言论吸引关注,再道歉撇清责任,这套操作熟悉的很。”

更值得玩味的是,小米公关部总经理王化的回应——“非科班出身的人又学习了新知识”——看似轻松,实则暗含对赵东“科班出身”标签的反讽。在汽车行业,“科班出身”通常指拥有汽车工程、设计等相关专业背景的从业者,而小米作为科技企业跨界造车,其团队确实以互联网、电子等领域人才为主。但此次争议中,赵东以“科班”身份否定行业通用说法,反而暴露了对实际设计术语的认知局限,这种反差进一步加剧了网友对其动机的怀疑。

深层折射:新能源崛起下传统与新兴车企的话语权之争

此次“轮轴比”争议,表面是一场关于术语定义的技术讨论,实则反映了新能源车企与传统车企之间日益激烈的话语权博弈。近年来,以小米、蔚来、理想为代表的新势力品牌,凭借智能化、用户运营等创新模式快速崛起,逐渐打破传统燃油车时代由合资品牌主导的市场格局。而一汽丰田等传统车企,尽管在制造工艺、供应链管理上积累深厚,但在面对新势力“科技感”“用户共创”等营销话术时,往往显得应对迟缓。

在此背景下,部分传统车企高管对新兴品牌的崛起存在复杂心态——既担忧市场份额被侵蚀,又试图通过技术话语权的争夺维持行业地位。此次赵东将“轮轴比”归为小米“发明”的言论,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传统阵营对新势力的一种“降维打击”尝试:通过否定其专业性(如声称“非标准概念”),暗示新兴品牌缺乏行业积淀。然而,这种策略的风险在于,若缺乏事实依据(如此次被证明术语早已有之),反而会暴露自身对行业动态的敏感度不足,甚至引发公众对传统车企“傲慢”“守旧”的负面印象。

对于小米而言,此次争议虽属无妄之灾,但也再次印证了其跨界造车面临的挑战——不仅要应对技术、产品层面的竞争,还需在舆论场中与习惯传统话语体系的老牌车企“交锋”。王化的回应看似调侃,实则体现了小米团队的灵活应对能力:不陷入技术细节的纠缠,而是通过轻幽默的方式化解争议,同时强化了“科普者”的品牌形象(即推动行业知识普及)。

行业启示:专业讨论需回归事实,流量博弈勿伤行业生态

此次事件为汽车行业提供了两点重要启示:其一,技术讨论应回归事实本身。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势力,都应以严谨的态度对待专业术语与参数——若存在争议,可通过引用权威资料、行业标准或历史案例进行论证,而非简单否定或归因于某一方。其二,企业高管的公开言论需谨慎。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使得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舆论焦点,高管在讨论竞品时,更应避免带有偏见或攻击性的表述,以免引发不必要的信任危机。

对于消费者而言,此次争议也提醒我们:在关注车企营销话术的同时,更应聚焦产品的实际性能、安全与用户体验。无论是“轮轴比”这样的设计参数,还是续航、智能驾驶等功能指标,最终都需要通过市场检验来验证其价值。而一个健康的汽车行业生态,需要传统车企与新势力共同维护——前者提供制造底蕴与品质保障,后者注入创新活力与用户思维,二者并非对立,而是互补。

截至发稿,小米官方尚未对赵东的道歉作出进一步回应,但这场由“轮轴比”引发的争论,无疑已成为观察新能源时代汽车行业竞争格局的一个微观切口。未来,随着更多新兴品牌的加入,类似的话语权博弈或将持续,而如何以更开放、专业的态度推动行业进步,将是所有参与者需要共同思考的课题。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