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的外卖算盘,打得响吗?

在刚刚过去的第二季度,京东在业绩层面打了一场 “漂亮仗”。

财报显示,京东二季度实现营收 3567 亿元,同比增长 22.4%,创下近三年来的增速新高;净服务收入为 614 亿元,同比增长 29.1%。同时,京东零售的经营利润率也创下历史所有大促季度的最高纪录。

不过,这一成绩的取得也伴随着高昂的代价。

由于大力投入外卖业务,京东的新业务在二季度经营亏损高达 148 亿元,导致公司整体净利润同比下滑近 50%。

一边是高速增长的业绩,一边是急剧扩大的亏损,这无疑为京东的未来发展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京东入局外卖后的首份完整季度财报。这场豪赌,京东究竟打得值不值?

代价高昂

一直以来,京东的业绩表现都较为稳健。过去五年间,其营收和净利润基本都保持着正向增长。

不过,在 2025 年第二季度,京东却出现了 “增收不增利” 的情况。财报显示,京东二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 62 亿元,同比下滑 51%;Non-GAAP 下净利润为 74 亿元,同比下降 49%。

对于净利润的大幅下滑,京东在财报中解释称,主要是由于新业务的经营亏损大幅增加所致。

据了解,京东的新业务主要包括外卖、达达、京东产发、京喜、海外业务等。二季度,新业务实现营收 139 亿元,同比增长 198.8%;但经营亏损却高达 148 亿元,而去年同期仅为 7 亿元。

换言之,新业务尽管营收增加了 93 亿元,但在成本和费用双增百亿的投入下,反而比去年同期多亏了 141 亿元。其中,最直接的拖累便来自外卖业务的高额补贴。

自今年 2 月正式上线以来,京东外卖一路高歌猛进,迅速覆盖全国 350 个城市,吸引超 150 万家品质餐饮门店入驻。在刚刚过去的 618 期间,京东外卖业务日单量更是突破 2500 万单,近 200 个餐饮品牌销量破百万。截至二季度末,京东的全职骑手规模已突破 15 万人。

然而,狂飙突进的背后,是京东不计成本的投入。除了给予商家零佣金、给予用户百亿补贴外,京东还为 15 万名全职骑手直签劳动合同并缴纳五险一金。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京东确实快速拉动了订单量,但也必然推高了营销费用。粗略估算下,按照 2500 万的日订单量、百来亿的亏损计算,平均一单就要亏五六块。

细究成本变动来看,财报显示,京东当季营销费用达 270 亿元,同比暴增 127.6%,营销费用率由 4.1% 升至 7.6%,这其中,大部分都砸进了外卖业务的用户补贴、骑手招聘和商家招募。

再加上大增了 25.7% 的研发开支(53 亿元)、增长了 53.2% 的一般及行政开支(33 亿元),第二季度京东整体运营亏损了 9 亿元,经营利润率更是从去年同期的 3.6% 转负至 – 0.2%。

在京东的业务版图中,核心零售始终是最坚实的 “压舱石”。今年第二季度,京东零售板块收入 3101 亿元,同比增长 20.6%,经营利润率较去年同期提高了 0.6 个百分点至 4.5%,创下京东历史上所有大促季度的最高纪录。

这意味着,京东零售业务的盈利能力在不断增强。然而,即便零售业务如此强劲,也难以掩盖外卖业务带来的巨额亏损。

战略考量

事实上,京东布局外卖业务,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

近年来,随着电商市场逐渐趋于饱和,京东的增长速度也开始放缓。为了寻找新的增长曲线,京东将目光投向了即时零售领域。而外卖,作为即时零售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成为了京东布局的重点。

从逻辑上来看,外卖业务不仅可以为京东带来高频的流量入口,还可以与京东现有的电商业务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用户的粘性和忠诚度。

刘强东曾明确表示,“我们(外卖)亏的钱,相比去抖音、腾讯买流量的钱还是要划算的。”

在京东的设想中,用户在点外卖的同时,可能会顺手购买一些生活用品、电子产品等其他商品,从而实现从高频的外卖业务向低频的电商业务的转化。

而从二季度的财报数据来看,这一设想似乎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财报会上,京东集团 CEO 许冉透露称,经过一个多季度的运营,外卖业务正在与核心电商业务产生协同价值,这也符合京东最初的预期。京东外卖对主站零售在平台的用户流量、季度活跃用户数以及用户购买频次都形成了加成。

具体来看,首先,外卖为京东带来了明显的流量和用户增长。二季度财报显示,京东集团的活跃用户数和购物频次均实现超过 40% 的同比增长,季度活跃用户数实现了连续 7 个季度的同比双位数增长。

其次,外卖用户的核心电商品类购买转化率也在持续提升。其中,日百品类收入同比加速增长了 16.4%,其中商超品类连续 6 个季度保持收入同比双位数增长。服务收入同比加速增长了 29.1%。

不过,尽管外卖业务已经开始显现出一定的协同效应,但京东要想实现从外卖到电商的大规模转化,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外卖和电商虽然都属于零售范畴,但两者的用户消费习惯和场景存在较大差异。外卖用户更注重即时性和便捷性,而电商用户则更注重商品的品质和价格。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无缝衔接,是京东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美团和饿了么在外卖市场已经深耕多年,积累了庞大的用户群体、商家资源和配送网络,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壁垒。京东作为后来者,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得一杯羹,并非易事。

前路几何?

面对外卖业务的巨额亏损,京东也开始逐渐调整策略。

在 7 月份的外卖大战补贴升级中,淘宝闪购和美团外卖都拿出了大力度的补贴政策,而京东却选择了收缩补贴力度,并举起了反对内卷的大旗。7 月 11 日,京东外卖将超时赔付服务调整为 “准时宝”。

这一举动也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有观点认为,京东的这一做法是在向市场传递一个信号,即京东将不再盲目跟风烧钱补贴,而是更加注重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在 8 月 14 日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许冉也明确表示,京东将在动态变化的外卖市场中保持战略聚焦,高效且有节奏地投入。

许冉指出,价格战是不可持续的。“外卖和即时零售是公司的重要战略方向,目标是建立一个可持续 5 年、10 年甚至 20 年的商业模式,并非追求短期成绩。”

不难看出,京东依然对外卖业务充满信心,并将其视为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但与此同时,京东也清楚地认识到,外卖业务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投入和精细化的运营。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京东也在不断探索新的业务模式。例如,京东于今年 7 月正式推出七鲜小厨,通过 “菜品合伙人模式”,与合伙人共同开发招牌菜。

其模式核心在于基于京东原有的供应链体系,一边从源头保障优质供给,一边将价格更低的外卖送给消费者,通过供应链共生,建立 “商家 – 平台 – 用户” 信任生态,实现三方共赢。

不过,这一模式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七鲜小厨属于重资产模式,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这对于已经在外卖业务上亏损严重的京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要想实现供应链共生,需要京东在供应链管理、菜品研发、用户运营等多个方面具备强大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站在当下,京东的外卖战役已然进入关键阶段。前期的大规模投入虽换来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与业务协同成效,但巨额亏损也成为高悬之剑。未来,京东需在成本控制与业务拓展间精准平衡,以供应链优势为核心,深挖用户需求,优化运营模式,提升外卖业务的造血能力。否则,即便拥有坚实的零售基本盘,持续失血的外卖业务也可能成为拖累京东前行的沉重负担,这场外卖之战的最终胜负,仍充满变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