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亮眼却股价跳水:华尔街的”苛刻”与市场的焦虑
2025年8月28日,英伟达发布2026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数据依旧耀眼:营收467.43亿美元,同比增长56%;数据中心业务收入411亿美元,同比增长56%,再创历史新高;调整后每股收益1.05美元,同比增长54%——每一项指标都优于市场预期。然而,资本市场却用脚投票:盘后股价一度暴跌超5%,最终跌幅收窄至3%。
这种”业绩越好,股价越跌”的诡异现象,折射出市场对英伟达的**”超高标准绑架”:在估值已透支未来数年预期的背景下,投资者不再满足于”小幅超预期”,而是要求“碾压式增长”**才能维持信心。更深层的问题是:英伟达的增长几乎完全依赖数据中心业务,而这一业务的命脉又系于少数几家”巨鲸”客户(如云服务商和OpenAI等AI巨头)的资本开支。一旦这些客户的投入放缓,或AI赛道出现”降本增效”的转向,英伟达的”增长神话”就可能戛然而止。
数据中心:英伟达的”唯一引擎”,但隐患已现
数据中心业务是英伟达的绝对支柱,贡献了超过88%的营收。本季度,该业务延续了强劲表现:
- Blackwell架构发力:新一代GPU(如GB300)量产提速,旗舰机型每周产能达1000个机架;Blackwell Ultra平台更成为”数十亿美元级”产品线。
- 网络业务成第二增长极:与AI配套的高速网络方案(如Spectrum-X以太网)营收同比暴涨98%,年化收入突破100亿美元,甚至对冲了GPU增速放缓的压力。
- 主权AI等新兴市场崛起:英伟达预计今年”主权AI”(各国政府自建AI基础设施)营收将超20亿美元,同比翻倍。
但**”高处不胜寒”**——在如此庞大的基数上,英伟达如何维持高增长?
- 竞争壁垒:暂时安全,但依赖技术迭代
黄仁勋强调,AI模型复杂度飙升(如推理型智能体AI的算力需求可能是传统模型的100-1000倍),使得通用性强的英伟达平台比专用ASIC芯片更具优势。此外,“每瓦性能比”(能耗效率)成为客户换机的核心驱动力:从Hopper到Blackwell再到未来的Rubin架构,每一代芯片的能效提升都迫使客户不得不持续升级,否则将面临算力瓶颈。 - 终极悬念:Agent AI是泡沫还是新引擎?
英伟达押注的下一个增长点是**”推理型智能体AI”**(能自主决策、调用工具的AI代理)。黄仁勋认为,这类AI的算力消耗将呈指数级增长,为数据中心业务提供长期燃料。但这一愿景的落地存在巨大不确定性——如果AI发展速度不及预期,或客户发现”轻量化模型”足以满足需求,英伟达的”算力饥渴论”可能沦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 中国市场的”黑洞效应”
本季度,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411亿美元的收入略低于预期的413亿美元,主因是对华销售的H20芯片(特供版)完全缺席,导致约40亿美元缺口。- 政策风险持续:美国对H20芯片出口实施许可证管制,第一季度的”末班车”销售(46亿美元)抬高了基数,而第二季度H20对华销售归零。
- 未来仍不明朗:尽管黄仁勋乐观预测中国市场年机遇达500亿美元,但官方指引已将第三季度中国区收入计为零。CFO仅模糊表示,若政策放松,H20可能贡献20-50亿美元收入。
“副业”亮眼但难当大任:游戏、汽车等业务沦为陪衬
为分散风险,英伟达试图培育多元业务,但它们的体量与数据中心相比微不足道:
- 游戏业务复苏:营收43亿美元(同比+49%),RTX 5060显卡成为爆款,但仅占数据中心收入的10%。
- 专业视觉与汽车机器人:合计收入约12亿美元(专业视觉+32%,汽车机器人+69%),其中汽车芯片DRIVE AGX Thor开始出货,机器人平台THOR算力大幅提升。但这些业务更像是”未来期权”,短期内无法对冲数据中心的波动。
残酷的现实是:英伟达的市值超过3万亿美元,但没有任何一个非数据中心业务能贡献千亿级收入。只要数据中心增速稍有放缓,整个公司的估值逻辑就会动摇。
未来挑战:如何打破”单一轮子”的致命局限?
英伟达的困境本质上是**”赢者通吃”的副作用**——它押注AI算力赛道并大获全胜,但也因此将命运完全绑定于这一领域的兴衰。要维持长期繁荣,英伟达需解决三大问题:
- 技术持续领先:确保下一代芯片(如Rubin架构)的性能飞跃,维持客户换机需求。
- 地缘政治破局:化解中国市场的政策风险,或找到同等规模的替代需求。
- 培育第二曲线:推动AI在终端(如自动驾驶、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减少对数据中心算力销售的依赖。
狂欢下的冷思考
英伟达仍是AI时代的最大赢家,但其增长模式已暴露脆弱性——当一家公司的命运完全系于单一业务和少数客户时,再辉煌的财报也难以安抚市场的神经。未来几个季度,投资者将密切关注:Blackwell和Rubin芯片的销售能否超预期?Agent AI的需求是否真实爆发?中国市场的禁令会否松动?这些问题将决定英伟达是继续高歌猛进,还是迎来”高处坠落”的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