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世界的竞争洪流中,“我们创造的独一无二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如同悬在每一位创业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无数企业在巨头的阴影下挣扎求生,在经济周期的波动中黯然退场,直到落幕都未能找到答案。而混沌学园创办人李善友教授在《价值升维》课程中提出,破解这一困局的核心密钥,藏在 “升维思考” 里 —— 找到困住企业的隐含假设,跳出单一维度的内卷,通过维度相乘实现破界创新。而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正是将这种思维贯彻到极致的典范。从罗永浩访谈中李想、何小鹏对乔布斯的推崇,到苹果一次次颠覆行业的创新实践,都在印证:升维,才是企业穿越周期、逆风翻盘的底层逻辑。

一、别困在 “别人的维度” 里:看不见的逻辑,决定看得见的价值
“很多人直到创业失败,都没搞懂自己企业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李善友在课程中直言,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企业是否建立了属于自己的 “价值模型”。而建模的关键,在于区分 “要素” 与 “维度” 这两个核心概念 —— 要素是事物的基本组成部分,如同散落的零件;维度则是要素运行的底层逻辑,如同支撑零件运转的框架,是数学与物理学中 X 轴、Y 轴般的 “先验规定性”。
大多数人困在 “经验思维” 中,只能看到表面的要素,却看不见背后的维度。就像在手机行业早期,很多厂商执着于 “像素更高”“续航更长” 的要素比拼,却忽略了 “用户交互体验” 这个新维度;在电脑行业刚兴起时,企业都在追求 “运算速度更快”,却没人意识到 “个人使用场景” 才是破局点。李善友强调:“看得见的要素由看不见的维度决定,普通人信‘眼见为实’,高认知者信‘逻辑先行’。”
更残酷的现实是,许多企业正在 “别人建立的维度里内卷”。当行业默认 “价值 = 性价比”“竞争 = 参数比拼” 时,跟风者只会陷入价格战的泥潭,却忘了 “维度可以重新定义”。就像当年诺基亚执着于 “抗摔性”“待机时长” 这些传统维度,乔布斯却用 “触屏交互”“生态整合” 重新定义了手机的价值 —— 前者在旧维度里做到极致,后者却用新维度直接颠覆了行业。“不为自己的世界建模,就只能活在别人的模型里,没有自由度,更没有未来。” 李善友的这句话,戳中了无数创业者的痛点。
二、要素相加是 “小创新”,维度相乘才是 “大突破”
很多人误以为 “创新就是把旧要素重新组合”,但在李善友看来,这只是 “小创新”—— 就像熊彼特提出的 “旧要素新组合”,本质是要素的叠加,依然停留在一维层面。而真正的 “大创新”,是 “维度相乘”:找到两个不同要素背后的独立维度,让它们形成二维结构,从而产生颠覆性的价值。
“无论把多少辆马车连续相加,都无法得到一辆火车。” 李善友用这个经典案例解释维度与要素的区别:马车的核心维度是 “畜力驱动”“陆路运输”,而火车的核心维度是 “机械驱动”“轨道运输”—— 两者的维度完全不同,再叠加要素也无法跨越维度的鸿沟。同样,在智能手机出现前,功能机的维度是 “通话 + 短信”,而智能手机的维度是 “移动终端 + 互联网生态”—— 后者不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增加功能,而是用新维度重构了产品的价值。
维度相乘的魔力,还在于它能化解 “二元对立” 的矛盾。过去,企业往往在 “性能” 与 “便携”“价格” 与 “品质” 之间做取舍,比如笔记本电脑要么追求 “高性能” 却笨重,要么追求 “轻薄” 却配置低。但乔布斯用 “MacBook” 打破了这种取舍:通过 “芯片自研”(硬件维度)与 “系统优化”(软件维度)的结合,让 MacBook 既做到了轻薄便携,又保持了高性能 —— 两个原本对立的要素,在二维模型里变成了 “一体两面”,无需取舍,反而相互成就。“升维之后,矛盾不再是矛盾,而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优势。” 李善友解释道,“这就是维度的力量:它不是在旧框架里找答案,而是用新框架解决旧问题。”
当然,区分要素与维度无需 “钻牛角尖”。李善友坦言:“要素和维度是相对的,在子系统里是维度,在更大的系统里可能就是要素。比如‘软件生态’在手机行业是维度,但在整个智能硬件生态里,可能只是一个要素。” 重要的不是纠结概念的定义,而是建立 “找维度” 的思维:看到要素背后的逻辑框架,找到可以叠加的新维度,这才是升维思考的核心。
三、乔布斯的 “升维三步法”:从 “软硬一体” 到 “科技人文”,重新定义价值
为什么乔布斯能成为 “升维思考” 的标杆?李善友在课程中拆解了乔布斯的三次关键升维实践,每一次都堪称 “维度相乘” 的经典案例,也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第一步:以 “软硬一体” 破局,跳出 “硬件 vs 软件” 的对立
上世纪 70 年代,电脑行业存在明确的分工:IBM 做硬件,微软做软件,两者形成 “硬件 + 软件” 的合作模式,却也陷入了 “硬件厂商拼参数,软件厂商拼兼容” 的一维竞争。而乔布斯看到了不同的维度:硬件的核心价值是 “用户体验的载体”,软件的核心价值是 “用户交互的入口”—— 两者不是割裂的,而是需要协同的。
于是,苹果推出了 “软硬一体化” 的解决方案:自主研发硬件(Mac 电脑),同时自主开发操作系统(macOS),并将图形界面系统商业化(当时主流系统还是命令行)。这种模式下,硬件与软件不再是 “相加关系”,而是 “相乘关系”:软件优化能最大化硬件性能,硬件设计能适配软件体验,比如 Mac 的触控板手势与系统操作的无缝衔接,就是其他 “兼容机” 无法复制的优势。1997 年乔布斯重返苹果时,第一次发布会的 PPT 就明确了这一战略:“苹果的使命,是提供只有我们能做的端到端解决方案。”
如今,英伟达的成功也印证了这一逻辑:它不仅做 GPU 硬件,更搭建了 CUDA 软件生态 —— 硬件是 “计算能力” 的维度,软件是 “生态适配” 的维度,两者相乘让英伟达在 AI 计算领域形成垄断,AMD 即便在硬件参数上追赶,也难以突破 CUDA 生态的维度壁垒。“这就是维度的护城河,比要素的壁垒坚固百倍。” 李善友评价道。
第二步:加 “个人” 维度,从 “电脑” 到 “个人电脑” 的跨越
在 PC 行业早期,“电脑” 的定义是 “大型计算设备”,主要用于企业、科研机构,维度停留在 “专业用途”“集体使用”。而乔布斯却看到了一个被忽略的维度 ——“人”。他提出:“当一台计算机与一个人相遇时,会产生历史上截然不同的事物。”
在乔布斯的逻辑里,“电脑” 的核心维度是 “计算功能”,而 “个人” 的核心维度是 “使用场景”—— 两者相乘,就诞生了 “personal computer(个人电脑)”。当时,比尔・盖茨也做 PC,但他认为 “personal” 只是形容词,本质还是 “电脑”;而乔布斯坚定地把 “个人” 作为独立维度:他在 Mac 上加入了 “图形界面”“鼠标操作”,让普通人无需学习编程就能使用电脑;他强调 “电脑要适配人的习惯,而不是人去适应电脑”,比如键盘布局、屏幕显示都以 “用户舒适度” 为核心。
这种 “人是目的,技术是手段” 的思维,彻底改变了 PC 的价值定位。过去,电脑是 “冰冷的工具”,而乔布斯让它变成了 “贴近人的伙伴”—— 前者的维度是 “技术驱动”,后者的维度是 “人文驱动”。李善友感慨:“很多企业走着走着就忘了‘人’,只追求技术参数的提升,却忘了技术的本质是服务于人。乔布斯的厉害之处,就是始终把‘人性’作为核心维度,不被技术异化。”
第三步:融 “科技与人文”,让产品成为 “心灵共振的载体”
如果说前两次升维还停留在 “产品层面”,乔布斯的第三次升维则进入了 “价值层面”—— 将 “科技” 与 “人文” 两个维度融合,让产品超越 “工具属性”,成为 “情感连接的桥梁”。
这一转变的契机,来自乔布斯对皮克斯的投资。1986 年,乔布斯收购皮克斯后,最初希望出售其动画软件和电脑,但市场反响冷淡。直到 1995 年,皮克斯用这些技术制作了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 当 “3D 动画技术”(科技维度)遇上 “温暖的故事”(人文维度),立刻引发全球轰动。这次经历让乔布斯顿悟:“只有技术是不够的,眼里要看见人,要让科技承载人文的温度。”
1999 年,乔布斯第一次提出 “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并在之后的发布会上反复强调这一理念。无论是 iPhone 的极简设计(人文)与触控技术(科技),还是 iPad 的便携形态(人文)与移动办公功能(科技),都在践行这一维度融合。他曾说:“苹果之所以能与人们产生共鸣,是因为我们的创新中深藏着人文精神。” 在李善友看来,这种 “共鸣” 不是简单的 “情绪价值”,而是 “心灵与心灵的共振”—— 产品只是载体,背后是对人的需求、情感、审美的深刻理解。
这一点,对当下中国企业尤其重要。过去,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是 “供应链效率”“成本控制”,产品多是 “白牌”,缺乏品牌溢价。而李善友指出:“未来的趋势是‘加一个 Y 轴’,让产品从‘功能导向’变成‘品牌导向’,而品牌的根基就是‘打动人心’。就像乔布斯说的,做品牌的关键不是产品性能,而是‘touch 真用户’—— 触及他们的真实需求、情感诉求,这才是升维的方向。”
四、如何用 “逻辑三洽” 验证升维模型?从 “自洽” 到 “续洽”,持续破界
升维思考不是 “天马行空的空想”,而是需要用逻辑验证的科学方法。李善友提出,判断一个升维模型是否成立,关键看 “逻辑三洽”:自洽、它洽、续洽。
“自洽” 是基础:模型自身要逻辑通顺,不能自相矛盾。比如乔布斯的 “软硬一体” 模型,硬件为软件适配,软件为硬件赋能,两者形成闭环,没有逻辑漏洞;而有些企业提出的 “生态战略”,既没有核心技术支撑,又没有用户场景落地,只是堆砌概念,就是 “自洽不足”。
“它洽” 是边界:模型要能与其他未被证伪的理论兼容。比如苹果的 “科技人文模型”,既符合 “用户体验至上” 的商业逻辑,也契合 “技术服务于人” 的人文理念,与其他领域的核心理论不冲突;而有些企业宣称 “要颠覆物理学规律” 的创新,就是 “它洽失败”—— 违背了基础逻辑,再炫酷也无法落地。
“续洽” 是生命力:模型要能容纳新的信息,持续适应变化。比如苹果的 “生态维度”,从早期的 “Mac+iOS”,到后来加入 “Apple Watch”“AirPods”“HomePod”,再到如今的 “Apple Vision Pro”,每一次新硬件的加入,都能被纳入 “无缝协同” 的生态模型中,这就是 “续洽能力”;而有些企业的模型,遇到新技术、新场景就失效,本质是 “续洽不足”,无法穿越周期。
李善友还指出,人类逻辑模型的进步,本质就是 “自洽 — 失洽 — 变革” 的循环:先建立一个自洽的模型整顿现有信息,随着信息量增加,旧模型出现失洽,再通过逻辑变革建立新模型,整顿新信息。比如手机行业从 “功能机模型” 到 “智能手机模型”,再到如今的 “智能终端生态模型”,正是遵循这一规律。对企业而言,升维思考不是 “一次性动作”,而是 “持续破界的过程”—— 不断审视自己的模型,在失洽前找到新的维度,才能始终走在行业前列。
结语:升维不是 “颠覆过去”,而是 “重构未来”
很多人误以为 “升维就是否定过去”,但李善友强调:“升维不是对以往的全部抛弃,而是在前人的价值基础上增加新维度。” 乔布斯没有否定 “电脑需要运算能力”“手机需要通话功能”,而是在这些基础上,增加了 “个人场景”“生态协同”“科技人文” 等新维度,让产品的价值实现指数级提升。
对当下的创业者而言,升维思考不是遥不可及的 “天才思维”,而是可学习、可实践的方法论:先找到行业默认的 “X 轴价值”(比如传统行业的 “性价比”“渠道覆盖”),再挖掘未被关注的 “Y 轴维度”(比如 “用户体验”“情感连接”“生态协同”),通过维度相乘,打造独一无二的价值。
就像乔布斯用升维思考重新定义了电脑、手机、音乐播放器、动画电影,未来的企业,也必将用升维思考打破现有边界 —— 可能是 “新能源 + 智能化” 重构汽车行业,可能是 “AI + 教育” 重构学习场景,可能是 “健康 + 科技” 重构医疗服务。而那些能找到自己 “维度密码” 的企业,终将在时代的变革中,成为下一个 “乔布斯式” 的颠覆者。
“你的企业,是否找到了那个能让你升维的 Y 轴?” 李善友在课程结尾的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位创业者深思。毕竟,在商业世界里,真正的竞争从来不是要素的比拼,而是维度的较量 —— 找到属于自己的维度,才能在混沌中找到方向,在周期中穿越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