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之后,天气渐凉,人的脾胃功能减弱,容易没有胃口。因此,很多人会通过吃水果来补充水分和营养。不过,有些水果吃多了,反而会加重身体负担,导致大便黏滞等症状。今天就给大家盘点 4 种入秋后需要控制摄入量的水果,帮你避开 “湿气陷阱”。

芒果:甜蜜背后藏 “湿热”
芒果在中医里属于湿热型水果,且含糖量高。入秋后脾胃功能减弱,大量地吃芒果会让糖分和湿热堆积在体内,不仅可能导致口腔黏、舌苔厚,还可能加重肠胃负担,导致腹胀、大便黏滞等症状。
中医理论中,芒果性带湿热,对于体质本就偏热或者在秋季脾胃功能渐弱的人群而言,过多食用芒果无疑是给身体增添负担。其高含糖量在进入人体后,一部分无法及时被代谢利用,便会转化为痰湿等病理产物堆积体内。当脾胃功能无法正常运化这些物质时,就会出现诸如口腔黏腻、舌苔变得厚腻等表现,这正是体内湿热积聚的外在反映。在肠胃方面,湿热之邪阻碍了肠胃的正常气机运行,使得消化功能紊乱,从而引发腹胀,食物无法正常消化吸收,进而出现大便黏滞不爽,甚至可能伴有异味等情况。对于一些本身就有肠胃疾病或者消化功能欠佳的人,秋季食用芒果更需谨慎,切不可因其美味而贪吃。
冰西瓜:寒凉伤脾引 “湿滞”
夏天吃冰西瓜可以解暑,但入秋后再吃冰西瓜就容易生湿气。西瓜本身性寒,冰镇后寒性更重,而脾胃喜温怕寒。因此,过量食用冰西瓜会损伤脾胃,轻则导致人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重则会使手脚发凉。
夏季时,人体阳气外浮,脾胃相对虚寒,适量食用冰西瓜可借助其寒凉之性来平衡夏日的暑热。然而,立秋过后,自然界阳气逐渐收敛,人体阳气也随之潜藏于内,此时脾胃对寒凉食物的耐受度大幅降低。西瓜本就性寒,经过冰镇后,寒性加剧。当大量冰冷的西瓜进入胃肠道,犹如给脾胃带来一场 “寒潮”,脾胃的阳气被迅速遏制,正常的运化功能遭受破坏。脾失健运,水湿无法正常代谢,便会在体内停滞积聚,引发湿气内生的一系列症状。最初可能表现为轻微的腹泻、腹痛,这是脾胃在试图通过自身的反应来抵御寒邪、排出水湿。若长期过量食用冰西瓜,损伤的脾胃阳气难以恢复,寒气会进一步侵袭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手脚发凉的情况,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尤其对于一些本身就脾胃虚寒的人群,入秋后应尽量避免食用冰西瓜,以免雪上加霜。
榴莲:补过头反而 “生痰湿”
榴莲虽然被称为 “果中之王”,但其糖分和脂肪含量高。入秋后,人体代谢变慢,过量食用榴莲会影响人的脾胃功能,易生成痰湿,导致喉咙痰多、身体困倦、脸上冒油等症状。
榴莲营养丰富,富含大量的糖分和脂肪,在冬季等人体需要更多能量来抵御寒冷时,适量食用可起到很好的滋补作用。但进入秋季,随着气温降低,人体新陈代谢速度逐渐放缓,对能量的消耗也相应减少。此时若大量食用榴莲,其丰富的营养物质无法被及时有效地代谢吸收,就会在体内转化为痰湿。从中医角度看,脾胃是运化水谷精微的重要脏腑,当摄入过多高糖高脂肪的食物,脾胃负担过重,运化功能失常,水湿不能正常转化为人体所需的津液,反而凝聚成痰湿。这些痰湿停聚在肺部,就会出现喉咙痰多的症状;痰湿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人体就会感到困倦乏力,仿佛身体被重物拖累;痰湿上泛于面部,会导致皮脂腺分泌旺盛,出现脸上冒油的现象。对于注重秋季养生,希望保持身体清爽、精力充沛的人来说,一定要控制榴莲的食用量,避免因滋补过度而产生痰湿之患。
李子:多吃易伤脾
李子为凉性水果。入秋后天气渐凉,若过量食用李子,不仅会进一步刺激脾胃,加重脾胃虚寒,使人出现腹泻等肠胃不适症状,还可能让湿气趁虚而入,使人感觉四肢沉重、精神不济。尤其是本身就湿气重、容易拉肚子的人,入秋后最好少吃或不吃李子。
秋季气候转凉,外界环境的寒凉之邪本就容易影响人体脾胃的阳气。李子作为凉性水果,过多食用会使脾胃受到双重的寒凉刺激。脾胃阳气受损后,其腐熟水谷、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吸收,就会导致腹泻等肠胃不适症状的出现。同时,脾胃功能虚弱后,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降低,湿气等阴邪就容易乘虚而入。湿气在体内积聚,会阻碍气血的运行,湿性重浊黏滞,故而人会感到四肢沉重,仿佛灌了铅一般,活动起来十分吃力。而且湿气还会影响人体的精神状态,使人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难以集中,对日常的工作和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对于那些本身就存在湿气重、肠胃功能较弱,容易拉肚子的人群,秋季更要严格控制李子的摄入,甚至选择不吃,以保护脾胃功能,减少湿气内生的风险,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入秋以后,大家在选择水果时一定要谨慎。除了要避开上述这四种容易加重湿气的水果外,还应根据自身的体质,选择一些具有健脾利湿、滋阴润燥功效的水果,如梨、苹果、葡萄等。同时,要注意控制水果的摄入量,避免因贪嘴而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只有这样,才能在享受水果美味的同时,保持身体健康,顺利度过这个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