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被航天改变的城市

2024 年 10 月 30 日凌晨 4 时 27 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那划破夜空的烈焰与轰鸣声,再次让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今年,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立 67 周年,自其诞生起,酒泉这座城市的命运,便与中国航天事业紧密交织,被航天深刻地改变着。

结缘航天:跨越时空的注定相遇

1958 年组建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堪称中国航天的摇篮,是我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在这里,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众多 “第一”:首次地对地导弹发射、首次导弹核武器试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首次为国外卫星提供发射搭载服务、首艘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每一个 “第一”,都如同一座闪耀的航标,照亮中国航天前行的道路。

如今,中国已拥有酒泉、西昌、太原、文昌、中国东方航天港等多座卫星发射基地,但载人航天发射场,仅有酒泉一处。放眼全球,能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发射场,也仅有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肯尼迪航天中心及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这三个。66 年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不断攀登中国航天的新高峰,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同频共振。

这里有个有趣的冷知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并不在酒泉市境内。酒泉,地处青海、内蒙古、新疆、甘肃四省区交界处,是甘肃省面积最大的城市,占全省面积的 42%。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酒泉因 “城下有泉”“其水若酒” 而得名,是中国唯一以酒命名的城市。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实际准确位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额济纳旗境内,距酒泉市区 100 多公里。

那么,为何明明在内蒙古境内,却命名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呢?这得从卫星发射中心的选址说起。卫星发射中心的选址极为复杂,需综合考量地理、气象、地质、交通、人口密度和国防安全等诸多因素,以保障发射的安全、高效与经济。理想的选址最好在低纬度地区,可借助惯性离心力节省燃料;地形要平坦、地势高、气候干燥、晴天多、地质稳定、交通便利、区域开阔且人口密度小。在建国初期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选址还需满足保密与国防安全的要求。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选定了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这片地处内陆、地势平坦、人烟稀少、干燥少雨,全年超 300 天适合发射试验的地方。

地方选定后,命名又成了难题。发射场地处沙漠腹地,周边缺乏有知名度的地名。于是,只能就近考虑,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距离太远,而距离最近的大城市便是甘肃省酒泉市。就这样,酒泉凭借 “近水楼台先得月”,成功 “冠名” 我国第一个卫星发射中心。如此命名,好处显而易见:既巧妙避开了真实地址,有利于保密;又因发射中心的基地建设、后勤供应基本由酒泉保障,算是对酒泉所做贡献的一种认可。更具巧合意味的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所在的额济纳旗,在 1949 年解放后,曾划归酒泉市管辖,直到 1956 年才重新划归内蒙古。往前追溯一千多年,酒泉的先民在敦煌莫高窟绘制的飞天神话故事,似乎早已为酒泉与航天的缘分埋下伏笔。

打造 “新名片”:航天赋能下的城市蜕变

2002 年,为改善发射基地的交通状况,酒泉市决定修筑一条新公路,替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老旧公路。当时,资金短缺、人手不足,酒泉市发动党员干部捐款,并组织 8000 多名民兵投身修路大会战。民兵们在戈壁滩上搭起帐篷,不畏酷暑严寒,历经两年奋战,终于建成了一条平坦宽敞的航天公路。从基地建设到每次发射任务的执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每一次成功发射,都离不开酒泉市全力以赴的保障与服务。

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也以独特的方式回馈着酒泉。最直观的体现,便是极大地提升了酒泉的城市知名度。作为古丝绸之路重镇,酒泉旅游资源丰富,月牙泉、莫高窟、雅达国家公园、玉门关等景点各具魅力、声名远扬。然而,过去存在一个尴尬的现象:很多人熟知这些景点,却不知道它们位于酒泉这座城市。究其根源,是底蕴深厚、绚烂多彩的敦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酒泉的城市形象。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不同,它直接以酒泉冠名,让酒泉的城市知名度大幅提升。

酒泉充分利用独特的航天资源,将航天主题元素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了文化旅游的吸引力。手握航天这张 “金名片”,酒泉积极打造更多 “新名片”,其中最大的一张便是新能源产业。或许很多人不知道,酒泉已悄然成为全国最大的陆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在酒泉,风电主机、叶片、塔筒三大系统实现了全面本地化生产,具备年产主机 2600 台、叶片 2450 套、塔筒 2700 套的能力,年装机容量可达 20 吉瓦以上。此外,酒泉还积极布局光伏、光热、储能、氢能、智慧电网等其他产业链,装备制造产业链不断完善,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酒泉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和优越的开发条件。瓜州、玉门素有 “世界风库” 和 “世界风口” 之称,全市风能资源总储量达 2 亿千瓦,可开发量约 1 亿千瓦,占全国可开发量的七分之一;光热资源蕴藏量为 20 亿千瓦,可开发量约 10 亿千瓦,属于国家光热资源分布一类地区。在应用端,截至 2023 年底,酒泉市风电装机容量达到 1803 万千瓦,占全省总量的 69%,光伏装机容量为 909 万千瓦,占全省总量的 36.1%。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省的 61.6%。在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国内在建单机规模最大的塔式光热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1939 年,酒泉玉门钻成第一口油井,开启了中国近代石油开发的篇章。85 年后的今天,从传统石油到新能源,酒泉成功打通新能源上下游产业链,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竞逐商业航天:拥抱未来的无限可能

近期,酒泉公布了前三季度经济成绩单:地区生产总值 705.6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8.5%,增速位居全省第二,分别高于全国、全省 3.7 个百分点和 2.5 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 314.2 亿元,同比增长 12.2%,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新能源产业,更是成为酒泉工业发展的重要引擎。酒泉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产值,从 2021 年的 78 亿元增长到 2023 年的 205 亿元。

如果说新能源产业为酒泉的当下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那么商业航天则为酒泉开启了未来的广阔空间。202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强调 “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为商业航天的发展带来重大政策机遇。据中国航天工业质量协会统计,从 2015 年至 2020 年,中国商业航天产值从 3764.2 亿元跃升至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 22%,预计 2024 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超 2.3 万亿元。目前,商业航天主要涵盖低轨商业卫星、商业火箭制造、火箭发射场站、卫星运营及应用、延伸设备及服务等领域,其中火箭发射无疑是核心环节。

在我国众多发射场地中,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作为国内建成最早、保障条件最为完善的发射场,也是目前商业航天发射最为密集的基地。为大力支持商业航天发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专门划定 20 平方公里的军民融合重点试验区,蓝箭航天、中科宇航等企业已在此建成发射工位。依托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一金字招牌,酒泉积极布局商业航天领域,启动建设航天航空产业园,全力竞逐这一新兴赛道。发展商业航天产业,酒泉具备诸多优势,未来大有可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从卫星发射到载人飞船升空,再到如今向商业航天领域迈进,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辉煌历程。每一次点火、每一次发射,都承载着中国航天人的梦想,也推动着酒泉这座城市不断向前发展。期待在未来,酒泉能与中国航天事业携手共进,继续书写更多的辉煌篇章,共同 “起飞” 迈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