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巴奴毛肚火锅母公司巴奴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正式开启IPO进程。这家以”品质火锅”为标签的企业,凭借高客单价和差异化定位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其扩张速度、盈利模式及行业竞争压力仍面临考验。资本市场是否会为巴奴的”品质故事”买单?

一、高客单价支撑业绩,但扩张速度成隐忧
巴奴的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14.33亿元增长至23.07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从4150万元增至1.96亿元,门店数量从83家增至145家。尽管业绩稳步增长,但与行业龙头海底捞(1368家门店)相比,巴奴的规模仍显不足。
高客单价是巴奴的核心标签。招股书披露,2022年至2025年第一季度,巴奴顾客人均消费维持在140元左右,远高于海底捞中国大陆地区95.7元的人均消费水平。然而,高客单价也带来争议,消费者对其”贵”的质疑始终存在。
扩张速度较慢是巴奴的另一大挑战。尽管计划未来三年每年新增40-60家门店,但2025年仅新增1家门店,距离目标差距较大。相比之下,海底捞2024年新开62家门店,尽管也关闭了70家,但整体扩张节奏更快。
二、”品质火锅”故事:供应链与产品差异化
巴奴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围绕”毛肚+菌汤”展开,并通过供应链建设强化品质标签。
- 供应链深耕
- 巴奴在重庆自建底料加工厂,并采用”木瓜蛋白酶嫩化”技术处理毛肚,避免火碱泡发,确保口感和健康。
- 每进入新市场,巴奴都会建设中央厨房,目前已在华北、华南、西南等地布局5家综合性中央厨房,保障食材新鲜度。
- 高端食材故事
- 巴奴的井水黄豆芽在工厂井水中培育,野山菌汤选用云贵高原海拔2000米以上的菌类,这些差异化卖点支撑其高客单价。
然而,供应链投入也推高了成本。2022年至2024年,巴奴原材料及消耗品成本占总收入比重均超过33%,导致其难以通过降价吸引更多消费者。
三、行业竞争加剧,巴奴如何突围?
中国火锅市场规模虽在增长(2024年达6175亿元,预计2025年达6500亿元),但竞争激烈,市场集中度低。前五大品牌仅占8.1%市场份额,巴奴位列第三,但仅占0.4%。
主要竞争对手对比:
- 海底捞:凭借外卖业务(2024年收入12.54亿元,同比增长20.4%)和子品牌(如凑凑火锅)多元化布局,抗风险能力更强。
- 呷哺呷哺:虽推出凑凑火锅,但2024年收入同比下跌26.55%,经营亏损1.82亿元,显示子品牌运营风险。
巴奴目前仍坚持直营模式,未开放加盟,收入高度依赖门店(2025年Q1餐厅业务收入占比98.2%)。若无法加速扩张或开拓第二增长曲线(如外卖、零售业务),其市场份额可能被进一步挤压。
资本市场的考验:故事能否持续?
巴奴的IPO能否成功,取决于资本市场对其”品质火锅”故事的认可度。
优势:
- 稳健的盈利能力(经营利润率高于行业平均)。
- 差异化定位,避免与海底捞直接价格战。
风险:
- 扩张速度慢:若无法实现门店增长目标,可能影响投资者信心。
- 高客单价争议: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可能限制其下沉市场渗透。
- 食品安全风险:2023年子品牌超岛因羊肉卷掺假事件影响品牌声誉。
巴奴的IPO是其从区域品牌向全国性品牌跃进的关键一步。然而,高客单价、慢扩张和行业竞争压力仍是其面临的挑战。资本市场是否会为”品质火锅”的故事买单,取决于巴奴能否在保持品质的同时,找到更高效的扩张模式和第二增长曲线。
未来,巴奴能否像海底捞一样,通过多元化业务(如外卖、零售)提升抗风险能力,将是其长期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