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盛抛出”十巨头”概念:流量噱头还是产业信号?
近日,高盛提出将中国的腾讯、阿里、小米等”民营十巨头”与美股”科技七姐妹”(苹果、谷歌等)对标,引发市场热议。尽管从市值规模看,中国十巨头1.6万亿美元的总市值仅为美国七姐妹的十分之一(英伟达单家市值即达3.53万亿美元),但高盛强调,这一对比的核心在于中国经济转型中民营企业的主导潜力。

分析师指出,中国股市前十大公司市值占比仅17%,远低于美国的33%,”十巨头”若能提升市场集中度,或可复制美股”七姐妹”拉动经济的路径。这一观点虽被质疑”炒流量”,却折射出国际资本对中国民营经济韧性的关注——即便在增速放缓背景下,腾讯、阿里等企业仍保持双位数利润增长,成为经济”压舱石”。
二、中美巨头对比:体量差距下的模式反思
1. 盈利能力分化
- 中国十巨头:腾讯Q1营收增长13%、阿里非GAAP净利润增长22%,但增速较巅峰期回落。
- 美国七姐妹:英伟达2024年营收同比激增114%,特斯拉交付量连创新高,科技巨头以颠覆性技术抢占全球市场。
2. 行业结构差异
美国七姐妹横跨芯片、云计算、社交网络等高附加值领域,而中国十巨头中仅比亚迪、小米涉足高端制造,其余多集中于互联网平台经济。安踏作为唯一传统企业入选,凸显高盛对行业集中度提升逻辑的押注——类似美国沃尔玛、星巴克通过规模化整合行业资源的路径。
3. 政策环境变量
美国巨头受益于全球市场扩张与资本自由流动,而中国企业在数据安全、反垄断等监管下需平衡创新与合规。近期对平台经济的”常态化监管”释放积极信号,但民企仍呼吁更透明的政策预期。
三、”巨头繁荣”背后的经济悖论:谁在承受转型阵痛?
高盛报告隐含的逻辑是:少数巨头的增长可带动整体经济复苏。但这一模式存在两大争议:
- 就业市场分化
互联网大厂裁员与制造业”招工难”并存。数据显示,2024年高校毕业生达1179万,而平台经济提供的新增岗位增速放缓,结构性失业风险加剧。 - 中小企业生存空间
美国”七姐妹”崛起伴随大量初创企业被并购或淘汰。中国工信部数据显示,2023年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7.1%,政策需警惕”强者恒强”导致的生态失衡。
四、超预期政策成破局关键:三大期待方向
若要实现”十巨头”引领经济起飞,需突破以下瓶颈:
- 资本流动松绑
- 放宽科技企业海外上市限制,吸引外资回流港股/A股。
- 扩大互联互通机制,将更多中概股纳入MSCI指数。
- 技术创新激励
- 设立千亿级产业基金,定向支持半导体、AI等”卡脖子”领域。
- 对研发投入实施税收抵扣,鼓励民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
- 消费市场激活
- 发放数字消费券定向刺激服务消费(文旅、电商)。
- 试点”数据要素确权”,释放平台经济新红利。
五、超越对标:中国需要自己的产业升级叙事
高盛的”十巨头”概念本质是资本市场的”叙事经济学”。对中国而言,更需关注:
- 硬科技突围:华为未上市却扛起国产替代大旗,说明市值并非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
- 新质生产力培育: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已涌现”隐形冠军”,如宁德时代、药明康德。
- 全球规则话语权:通过”一带一路”输出数字经济标准,避免被美式垄断模式锁定。
结语
“十巨头”能否比肩”七姐妹”尚待观察,但这一讨论本身已揭示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命题:在告别高速增长后,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产业生态?答案或许藏于巨头与中小企业的协同进化中——既需要”参天大树”引领创新,更要让”灌木丛林”焕发活力。政策制定者的智慧,正在于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