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文旅市场中,“苏超” 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新星,成功助力江苏从 “流量后进生” 实现华丽逆袭。而当 “苏超” 爆火之后,江苏的目标远不止于简单的 “复制”。

明晚 7 点,“苏超” 第五轮常州队与南京队的比赛将在常州奥体中心体育场激情上演。这场比赛的火爆程度超乎想象,根据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常州赛区)组委会公布的数据,本场比赛仅预约购票人数就达到了 76 万。要知道,截至 2024 年年末,常州常住人口为 538.6 万人,这意味着每七个常州常住人口中就有一个在抢票。
为了将赛事 “热量” 转化为消费增量,常州顺势而为,多部门联动,推出了 “票根经济 + 文旅市集 + 跨城礼包” 的组合拳。凭球票,游客吃住行游全城可享 9 折优惠,南京游客更能独享 “56789” 文旅折扣,此外,还首创了宠物托管、行李驿站等贴心服务。
以 “全民赛事 + 全域联动 + 文旅消费转化” 的创新模式,“苏超” 在过去的近 4 轮比赛中,不断将流量导入文旅市场。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分析称:“先有苏超,然后才有文旅联动。就像贵州的‘村超’一样,江苏把体育赛事本身做好了,它就产生联动、延伸效应,制造了流量。” 江苏本就是旅游资源大省、经济大省,既是旅游目的地,又是旅游客源地,遇上 “苏超” 这样极具吸引力的赛事,产生强大的联动效应也在情理之中。
据江苏智慧文旅平台监测,6 月 14 – 15 日,无锡、扬州、徐州、连云港、淮安 5 个主场城市外地游客量较上个周末增长 48.28%,银联商务数据显示,5 个主场城市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总额较上个周末增长 15.15%,其中无锡的增幅最为显著,达 29.58%。这背后,是当地政府转变思路,主动走到上游 “制造” 流量,并引导流量流入文旅消费市场,这也是 “苏超” 持续火热的重要逻辑。在传统景区普遍面临营收困境、传统文旅市场增长承压的当下,江苏正凭借 “苏超” 流量走出一条文旅体商融合升级的新路。
如今,“苏超” 如火如荼,“苏 BA” 篮球赛也即将擂响战鼓。刘思敏认为,“苏超” 成功后,江苏继续复制 “苏超” 的篮球版,是想把流量的蛋糕做大,保持活力、流量与关注度,“苏超首先是体育旅游,但不会局限于体育旅游”。
作为文旅消费大省,江苏在 2024 年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 10.9 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 1.34 万亿元。不久前,江苏省政府召开经济运行调度会议,省长许昆林强调,要充分发挥城市足球联赛撬动作用,促进文旅体商深度融合,这释放出以 “苏超” 流量为支点,撬动消费增量,加快经济动能转换的信号。当前,传统出口与投资拉动作用趋于减弱,消费拉动成为越发关键的变量。“赛事 + 消费” 成为带动力大、见效快的方向,据江苏省体育产业集团预测,整个 “苏超” 赛季将创造超 3 亿元的综合经济效益,平均每个城市增收 2000 余万元,这只是 “苏超” 撬动作用的一个缩影。
更为关键的是,“苏超” 的 IP 效应在与城市的多元互动中不断深化。目前其已集合 21 家赞助商,不乏京东集团、伊利股份、小米集团等知名品牌,整个赛季的官方赞助席位已经飙升至 300 万元,可谓 “一席难求”。国家体育总局 “十四五” 决策咨询专家黄海燕表示,要充分利用体育赛事的聚合功能和平台优势,促进 “赛事主场” 转化为 “消费主场”。以上海为例,《2024 年上海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显示,当年上海举办 178 项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创造直接经济影响 113.78 亿元、拉动效应 309.90 亿元,带动消费 92.88 亿元,对旅游产业 “吃住行游购娱” 六要素的拉动效应达 116.45 亿元。这正是体育赛事深度融入城市经济发展大局的生动体现,也是江苏持续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推动消费主导型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
不过,也有人担忧,过去淄博、天水等网红城市虽曾 “火爆出圈”,但流量并未持续,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也未达预期。刘思敏指出,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等相对单一,可替代性较强,且在地理位置、旅游基础设施发达程度等方面与江苏不可比。江苏是 13 个城市联动,城市经济体量远超淄博、天水,“苏超” 得以引爆全省旅游市场。与以往 “昙花一现” 的网红城市不同,“苏超” 以及 “苏 BA” 将为江苏带来持续的流量,为当地文旅市场融合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实在爆火之前,江苏也曾饱受 “流量焦虑” 的困扰。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专家曾分析,江苏多数文旅产品停留在 “景区 + 小吃街” 阶段,文创产品创意不足、产业链过短,缺乏现象级新型消费,打造具有 “话题度” 的文旅强 IP 的手段也不够丰富。当时 “尔滨” 走红引发各地文旅账号 “流量之战”,江苏网友在 “水韵江苏” 账号下留言建议改名 “江苏文旅”,但江苏并未盲目迎合,而是回应称文化旅游应注重文化根脉,倾向于引领而非迎合。
如今,“苏超” 凭借热梗话题持续火爆,成为现象级文旅出圈案例,引得多个省份羡慕并纷纷效仿。6 月 13 日,湖南省足协副主席魏华松到江苏省足协调研交流,直言是来 “取经” 的。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也发布了《“苏超” 赛事影响力与融合发展调研》,求解 “苏超” 火爆原因,意味着 “苏超” 经验有望被总结推广。
刘思敏认为,“苏超” 可以复制,但并非每个省份都具备条件,需要省份的城市结构合理、经济实力强且均衡,像山东、四川、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比较有希望。陕西省体育局也曾表示,陕西省群众足球与中南部省份存在差距,“苏超” 火爆离不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强大的经济基础。目前,“粤超” 和 “川超” 有望率先落地,广东省足协官网发布通知,2025 赛季 “广东省超” 计划于 7 月至 10 月举行;四川省体育局表示,新版 “川超” 联赛预计 10 月与球迷见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张广瑞表示,无论是 “村超” 还是 “苏超”,首先是体育或竞技活动,也是民间娱乐活动,初衷并非追求经济利益。文化、体育和旅游不能生硬地 “搅合” 在一起,各地政府决策需谨慎。
江苏在 “苏超” 爆火之后,想做的不仅仅是复制 “苏超”,而是以其为契机,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可拓展的文旅体商融合发展之路,在持续为江苏带来流量与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其他省份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