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充电宝行业陷入一场信任危机。6 月 13 日,北京多所高校紧急通知禁用 20000 毫安的罗马仕牌充电宝,短短几天后,6 月 16 日,罗马仕宣布紧急召回逾 49 万台充电宝,原因直指 “部分电芯原材料来料” 问题。紧接着 6 月 20 日,行业知名品牌安克创新也发布官方公告,称 “某供应商部分批次的行业通用电芯,存在未经批准的原材料变更。这一变更可能导致极少数产品在长期循环使用后隔膜绝缘失效,引发过热甚至燃烧的安全隐患” 。

这一系列事件如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将移动电源行业长期潜藏的安全隐患彻底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尤其是行业通用电芯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亟待深入探究。
风暴眼:行业巨头引发的供应链地震
经多方信源交叉核实,此次行业通用电芯事件的核心指向知名电池供应商安普瑞斯(无锡)有限公司。除了安克创新和罗马仕,小米、绿联、倍思等多家主流充电宝品牌也使用了该企业的电芯 。目前,安普瑞斯多个相关电池及电芯产品的 3C 认证证书处于 “暂停” 状态。
公开资料显示,安普瑞斯(无锡)有限公司由美国安普瑞斯全资子公司和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在消费类锂离子电池领域地位显著。其业务覆盖移动电源、电动工具、无人机、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多个领域,堪称国内消费类锂离子电池领域的领军企业,更是充电宝领域软包电池的第一大供应商 。然而如今,这家供应链巨头却成了行业动荡的震源。
据行业资深人士透露,安普瑞斯此次未经审批的原材料变更,对移动电源产业头部品牌造成了严重冲击。该变更直接降低了电芯热失控阈值,并且由于是擅自进行的违规操作,下游厂商难以通过常规监测手段察觉异常,最终致使问题充电宝流入消费市场 。这一事件背后,折射出行业的诸多漏洞。电芯作为重要的安规部件,任何材料、工艺变更都需重新认证,而不仅仅是整机通过测试即可。但安普瑞斯却借此将问题电芯混入整机认证批次,巧妙规避了独立检测。
低价内卷与安全刚需的矛盾困境
市场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移动电源市场规模已突破 1200 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市场占比达 38.7%,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但移动电源行业整体技术壁垒并不高,市场集中度一般。近年来,随着大厂商纷纷入局,行业内卷愈发激烈,已然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基调。
从电商平台的价格战中,我们能直观感受到行业竞争的白热化程度。此次召回涉及的充电宝主要集中在 200 元以下价位段,99 元甚至 49 元的低价移动电源屡见不鲜。从成本结构来看,定价在 100 元以下的移动电源,确实在品质及安全保障上存在较大难度。
有业内人士直言:“移动电源行业目前的核心矛盾在于,市场对极致低价的追求,与锂电池安全所需的高成本要求之间存在冲突。同样容量的电芯,优品和次品的价格差异巨大。当移动电源售价不断被压低时,供应链只能在电芯和电路保护方面削减成本 。” 而且移动电源整机成本中,电芯成本占比极大,特别是很多基础款、入门款移动电源,电芯成本占比往往超过 50%,自然而然成为压缩成本的首要目标。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部分电芯制造商不断挑战设计和工艺极限,擅自变更关键材料、简化工艺流程、缩减制造设备投入,这些做法在行业内已并非个例,却也为安全生产埋下了一颗颗 “定时炸弹” 。
当下移动电源行业的局势,不禁让人联想到动力电池的发展历程。2024 年,动力电池价格呈断崖式下跌,磷酸铁锂电芯价格降至 0.3 元 / Wh(含税约 0.35 元 / Wh),部分企业甚至低于材料成本价销售,陷入 “越卖越亏” 的恶性循环 。而要打破这种内卷困局,关键点主要有两个:一是技术升级,二是依靠政策与标准驱动形成良性循环。
破局之道:技术与政策双轮驱动
以动力电池行业为例,快充和固态电池技术的出现,为行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实现了技术升级突围 。此外,2025 年工信部出台《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将 “不起火、不爆炸” 从企业技术目标上升为法规强制要求,有力推动了动力电芯产业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 。据研精毕智市场调研网发布的报告预计,到 2029 年,全球动力电池电芯市场规模将达到 50 亿美元,未来几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19.7% 。
移动电源行业当前面临的低价竞争与安全矛盾问题,与动力电芯早期阶段极为相似,但又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约束条件。例如,消费电芯的安全认证起步较晚,同时消费电子对产品轻薄化等要求更为严苛 。
在政策层面,针对近期移动电源行业出现的乱象,6 月 18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公开征集《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 。行业普遍认为,这一举措是回应民生安全痛点的关键一步,有望解决容量虚标、老旧电芯回流、智能防护缺失等长期存在的行业顽疾 。从目前互联网上透露的部分信息来看,相关政策将对生产技术、质量监测、产品检测等关键环节实现全面监管覆盖,推动行业从 “价格战” 向 “质量战” 转变 。不过,政策在落地实施过程中,需要平衡安全性与企业成本。通过 CCC 认证与技术指标升级,有望复制锂电池行业 “标准化→集中化→国际化” 的成功发展路径 。
此次充电宝安全风暴,彻底撕开了低价内卷下移动电源电芯的安全隐患。为了长效保障移动电源电芯安全,工信部紧急出台国标,提升行业标准。据知情人士透露,安克日前已与全球消费锂离子电池巨头新能源集团(ATL),即苹果手机电池的主力供应商,正式达成过亿金额的合作,大力提升电芯质量标准,这也标志着行业自救行动的正式开启 。
然而,当强制认证的合规成本增加,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同时,避免企业将成本过度转嫁给消费者,如何确保政策在各地严格执行不走样,如何推动行业加速技术创新以化解安全与成本的矛盾,这些都是行业在未来发展中需要持续探索与解决的重要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