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背景:土地市场向核心城市集中,头部房企竞争白热化
2025年上半年,中国楼市呈现明显分化趋势。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TOP100房企在土地市场的权益拿地金额达5065.5亿元,同比增长33.3%,但住宅用地成交面积仍在缩量。这一现象表明,房企拿地更加聚焦于核心城市的高质量地块,而非盲目扩张。

未来楼市的基本盘集中在头部20-30个城市,尤其是北上广深、杭州、成都等热门城市。TOP20城市出让金占全国比重超65%,其他城市仅占1/3。这意味着,房企的竞争将更加集中,资金实力和产品能力成为关键胜负手。
二、拿地TOP10房企:保利、金茂、建发领跑,扩张势头强劲
2025年上半年,权益拿地金额TOP10房企分别为:保利发展、中海、绿城、建发、滨江、华润置地、金茂、招商蛇口、保利置业、越秀。其中,保利发展取代中海成为新晋“拿地王”,两家平台合计拿地金额大幅超过去年全年。
- 保利发展:全面深耕核心城市群
保利旗下两大平台同时进入前十,重点布局长三角和京津冀,上半年拿地金额已超去年全年。其策略是**“保住销售额第一”**,因此在核心城市持续加码。 - 中国金茂:激进拿地,冲击业绩反弹
金茂上半年拿地金额达261亿元,远超去年全年的187亿元。6月27日单日斥资51.44亿元在成都、杭州、合肥拿地,其中杭州地块溢价率高达55.91%。金茂今年换帅并调整组织架构,精简区域公司,轻装上阵后加速拿地,试图重回千亿阵营。 - 建发房产:高溢价抢地,成为“地王收割机”
建发拿地强度高达64.22%,在杭州、成都、重庆接连拿下三个地王,杭州地块溢价率115.39%,楼面价8.8万/㎡。其风格影响了厦门国资“三剑客”中的象屿和国贸,两者拿地销售比分别达79.45%和56.81%。
三、拿地收缩房企:华发、万科谨慎观望,调整节奏
与激进扩张的房企形成对比的是,部分头部房企选择收缩拿地规模:
- 华发股份:拿地金额仅20亿元,排名TOP10房企末位
华发去年还在土地市场激进拿地(2022年299亿,2023年280亿),但今年上半年仅在上海外围和西安零星拿地,总金额未进TOP100。其收缩原因包括:- 投资失误:上海周浦、松江等项目销售不畅,部分项目口碑坍塌,影响品牌形象。
- 人事震荡:核心高管集体离职,公司进入调整期,短期内无暇拿地。
- 万科:拿地强度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万科上半年拿地金额未进入TOP10,拿地销售比低于30%,显示其谨慎态度。 - 越秀地产:拿地强度低但操盘能力强
越秀拿地销售比低于30%,但通过“小股操盘”模式,以较低权益占比撬动更高销售额,新增货值比例达1:2.5。
四、11-20位房企分化:滨江激进,龙湖、电建面临掉队风险
排名11-20位的房企呈现明显分化:
- 高强度拿地(滨江、保利置业)
- 滨江集团:上半年全口径销售额431.6亿元,权益拿地金额313亿元,拿地销售比72.5%,超过所有TOP10房企,显示其激进扩张策略。
- 正常拿地(铁建、中建壹品)
- 中建系旗下房企(如中建智地、中建东孚)拿地节奏稳定,未来可能冲击前十。
- 低强度拿地(龙湖、电建)
- 龙湖:拿地金额较低,面临前有强敌(保利、中海)、后有追兵(中建系、象屿)的压力,稳住排名难度加大。
- 电建:同样面临掉队风险,需在二线城市寻找机会。
五、未来趋势:核心城市竞争加剧,二三线房企生存空间压缩
- 头部房企垄断核心城市土地市场
- 一线城市销售贡献率增至40%,二线城市占47.8%,合计87.8%。非头部房企若无法在二线城市立足,可能逐渐退出全国化布局。
- 中小房企面临淘汰风险
- 随着头部房企持续高强度拿地,二三梯队房企可能被迫收缩至区域市场,甚至退出部分城市。
- 产品力和资金续航能力成关键
- 未来房企竞争不再是短期爆发力,而是持续的资金实力和产品升级能力,金茂等调整后的房企可能迎来反弹。
结论
2025年上半年,房企拿地呈现“强者恒强”格局,保利、金茂、建发等头部房企加速扩张,而华发、万科等选择收缩。11-20位房企分化严重,滨江激进拿地,龙湖、电建面临掉队风险。未来,楼市竞争将更加集中于核心城市,中小房企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