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8日晚举行的”享界品牌之夜”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主动回应了此前引发舆论热议的”开车睡觉”事件。他坦言当时并非在驾驶中入睡,而是因低头查看手机导致被误解,并透露已主动配合交管部门处理,缴纳罚款及扣分。这一表态既澄清了事实,也再次将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边界与社会讨论推向高潮。

事件还原:一场误会引发的舆论风暴
此前,有网络视频拍到余承东在驾驶座上闭眼低头,画面被部分网友解读为”开车睡觉”,迅速引发公众对其驾驶安全的质疑。面对舆论压力,余承东在公开场合首次详细说明经过:”那是大清早,我不可能睡觉。当时是在低头看手机,旁边有人开新款M9跟我打招呼,我以为是华为同事,降下车窗后风太大没听清。没想到这段视频被传到网上,说我睡觉了。”
他进一步透露,事件发生后已主动前往交管部门”自首”,并接受了相应处罚:”第一次进局子,交了罚款还扣了分,确实是我疏忽了。”这一坦诚回应既化解了部分质疑,也展现了企业高管面对争议的责任担当。
技术愿景:呼吁L3法规落地,让”开车睡觉”合法化
在澄清误会的同时,余承东借机表达了华为对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的期待。他直言:”我们希望法律法规尽快出台,真正实现L3级自动驾驶。到那时,驾驶员可以在特定条件下睡觉、看手机,车辆能自动靠边停车,通过安全带收紧或座椅按摩等方式唤醒驾驶员。”
这一表态折射出华为对高阶智能驾驶的长期布局。作为享界品牌的技术背书方,华为正通过鸿蒙智行系统推动自动驾驶功能落地,但其核心逻辑始终围绕”安全冗余”展开——即技术需在可控范围内逐步迭代,而非盲目追求”完全脱手”。
行业争议:L3普及需平衡技术创新与责任界定
余承东的呼吁并非首次。近年来,随着特斯拉FSD、小鹏XNGP等功能的落地,”自动驾驶是否该允许驾驶员分心”的讨论持续升温。支持者认为,L3级技术(有条件自动化)可通过车机系统实时监控驾驶状态,降低人为失误风险;反对者则担忧法规滞后可能导致责任认定模糊,例如事故中车企与驾驶员的权责划分。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目前尚未明确L3级自动驾驶的法律地位,仅允许L2级(组合驾驶辅助)功能商业化。这意味着驾驶员即使在开启辅助驾驶时,仍需保持对车辆的完全控制权。余承东所描述的场景,短期内仍面临制度性障碍。
企业责任:技术宣传需守住安全底线
此次事件亦暴露出智能汽车行业的一个普遍矛盾——技术宣传与用户认知的偏差。华为此前曾多次强调”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但消费者仍可能因营销术语(如”自动泊车””城区智驾”)产生误解。余承东此次”认罚”行为,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品牌责任的一次重申:在技术未成熟前,任何夸大宣传都可能带来法律与口碑风险。
结语:从争议到共识,智能驾驶需多方共治
余承东的回应,既是一次个人事件的澄清,也为行业提供了反思契机。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或许是”解放双手”,但这一天的到来需要技术、法规与社会认知的同步进化。正如他所言:”不要睡死就行哈”——这句略带幽默的提醒背后,是整个行业对安全底线的坚守。未来,随着L3法规逐步完善,或许”开车睡觉”将从争议话题变为技术普惠的现实,但在此之前,企业与用户都需保持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