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高温不仅带来了炽热的阳光,还为各种细菌和毒素的滋生创造了理想的条件。每年夏季,因误食受污染食物而导致的中毒事件屡见不鲜,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在这个季节,有六类食物尤其需要我们格外小心,它们就像隐藏在餐桌上的 “定时炸弹”,稍有不慎就会 “引爆” 健康危机。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些食物背后的危险面纱,并学习如何巧妙避开它们,守护家人的健康。

毒蘑菇:山野美味中的致命陷阱
在我国,采食毒蘑菇中毒是食源性疾病事件的首要原因。2023 年,我国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6960 起,其中毒蘑菇中毒事件占比高达 44.35%,且近 90% 的中毒案例发生在家庭中。毒蘑菇,又称毒蕈、毒菌,全球范围内已知的毒蘑菇约有 1000 种,我国已报道的就有 480 种。它们隐藏在山野林间,看似普通,实则毒性极强。
民间流传着许多辨别毒蘑菇的方法,比如看颜色、形状、生长环境等,但这些方法并不完全可靠。一些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在外观上极为相似,仅凭肉眼很难区分。毒蘑菇中毒的症状凶险,死亡率高,常见症状包括剧烈呕吐、腹泻、脱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导致昏迷、休克甚至死亡。
预防毒蘑菇中毒的最佳方法就是 “不采不食野生蘑菇”。如果对某种蘑菇的安全性存在疑虑,切勿尝试食用。在购买蘑菇时,要选择正规渠道,确保蘑菇的来源安全可靠。
四季豆:煮熟才能放心吃
四季豆是夏季餐桌上的常客,无论是清炒、干煸还是焖煮,都深受人们喜爱。然而,生的或未煮熟的四季豆中含有皂苷和植物血凝素这两种天然毒素。皂苷会刺激消化道,引起胃肠道不适;植物血凝素则具有凝血作用,可导致剧烈呕吐。

四季豆中毒事件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且多发生于集体用餐单位。某市 2008 – 2015 年期间,集体食堂食物中毒事件中有 30.7% 是由四季豆和扁豆引起的,7 月、8 月更是高发期。
不过,这些毒素在高温下可被破坏。在烹饪四季豆时,务必确保其彻底煮熟。判断四季豆是否煮熟的标准是:失去原有的生绿色,食用时无生味和苦硬感。煮四季豆时,可以多煮一会儿,以确保有毒物质被彻底破坏。
生腌海鲜:美味背后的寄生虫危机
随着夏季的到来,生腌海鲜成为了许多人的心头好。沙虾的清甜、血蛤的鲜嫩、青膏蟹的肥美,再加上独特的调味汁,让人垂涎欲滴。然而,生腌海鲜虽然美味,却暗藏着寄生虫风险。
海产品中可能携带异尖线虫等寄生虫。异尖线虫一旦进入人体,会引发急性异尖线虫病,导致组织肿胀、发炎、出血,患者会出现恶心、腹痛、呕吐等症状。如果生腌海鲜中混杂有未煮熟的淡水水产,感染寄生虫的风险会更高。淡水水产品,如螃蟹、虾、牛蛙等,可能携带肝片吸虫、肺吸虫、曼氏裂头蚴等多种寄生虫,这些寄生虫进入人体后,会在肺部、肝脏、脑部等重要部位寄生,造成严重的机械损伤和免疫病理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烧酒、醋、芥末等调料并不能杀死寄生虫,它们只能提升风味。为了健康着想,在食用水产时,一定要选择新鲜、干净的食材,并确保彻底煮熟。尽量减少生腌等生冷食物的摄入,避免寄生虫感染。
海鲜与副溶血性弧菌:高温烹饪是关键
夏季,海鲜是餐桌上的常客。然而,海鲜中可能藏有副溶血性弧菌,这是沿海地区最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副溶血性弧菌普遍存在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积物以及鱼贝类等海产品中,因此它也被称为 “夏季海鲜杀手”。除了海产品,烧肉、卤肉、凉拌菜等食物也可能因交叉污染而携带副溶血性弧菌。
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海产品后,可能会发生食物中毒。患者会出现急性胃肠炎症状,如呕吐、腹痛、腹泻,其中剧烈腹痛以及脐部阵发性绞痛是其显著特点。
副溶血性弧菌怕热,加热熟透即可将其杀死。因此,在食用海鲜时,一定要确保彻底烧熟煮透,尽量避免生食。处理海鲜时,要注意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剩饭炒饭:小心 “炒饭综合征”
夏季,剩饭的处理是个难题。如果剩饭存储不当,很可能会引发 “炒饭综合征”。此前,广东有人食用冷藏几天后的剩饭做成的炒饭,出现了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等症状,经检查是由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蜡样芽孢杆菌普遍存在于水、空气、土壤以及各种食物中。夏季气温高,食物尤其是米饭类食物,更容易被蜡样芽孢杆菌污染。该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释放呕吐毒素和腹泻型肠毒素,其中呕吐毒素需在 126℃的高温下加热 90 分钟才能消除,即使将剩饭煮熟,也可能无法彻底去除毒素,仍存在食物中毒的风险。而且,被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的食物外观通常无明显变化,难以用肉眼判断。
为了预防 “炒饭综合征”,尽量避免将食物长时间放置在高温环境中,剩饭和其他易滋生细菌的食物最好现做现吃。如果有剩饭,应使用密封容器及时放入冰箱冷藏,且在室温下放置时间不得超过 2 小时。再次食用剩饭时,要充分加热。
河粉与椰毒假单胞菌:高温潮湿下的隐形杀手
在夏季高温潮湿的环境下,河粉、凉皮、粿条等湿米粉类食物极易受到椰毒假单胞菌的污染,从而生成米酵菌酸。米酵菌酸是一种毒性极强的毒素,一旦食用含有该毒素的食物,可能引发中毒,严重时可致人死亡。
米酵菌酸作用的靶器官为肝、脑、肾等主要实质性脏器,中毒后的典型症状包括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损害,如恶心、呕吐、腹泻,重症患者会出现肝昏迷、中枢神经麻痹,最终因呼吸衰竭而丧命。目前,针对米酵菌酸尚无特效药,中毒死亡率高达 50%。而且,这种毒素极其耐热,即使煮熟也无法完全消除。
椰毒假单胞菌引发的食物中毒多见于夏、秋季节。2018 – 2020 年,广东省报告了 5 起因食用河粉类食品引发的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中毒 21 人,9 人死亡;2020 年,黑龙江鸡西市一户人家因食用变质的 “酸汤子”(发酵玉米粉),9 人全部丧生。
为了防范椰毒假单胞菌,购买湿米粉时要选择正规市场和超市。买回家的湿米粉、米线等制品要冷藏储存。一旦怀疑发生中毒,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尽快催吐,并及时送医院救治。
在这个充满美食诱惑的夏季,我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一定要牢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对待这六类易中毒食物,务必遵循 “熟透、冷藏、不侥幸、不猎奇” 的原则。将这份 “避雷清单” 分享给身边的家人和朋友,让大家一起度过一个健康、安全的夏天。毕竟,没有什么比家人的健康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