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百日咳疫情失控:单周病例破纪录、婴儿死亡频发,抗生素耐药性加剧危机

疫情数据触目惊心:单周3908例,年度累计超5.2万例

日本国立健康危机管理研究机构7月29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该国百日咳疫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散。7月14日至20日的一周内,全国新增病例高达3908例,这是自现行统计方法实施以来,单周新增病例连续第五周刷新历史峰值。截至7月20日,日本2025年累计报告百日咳病例已突破52,490例,较前一周新增226例,而这一数字在2024年全年仅为约9,000例。

更令人担忧的是,疫情呈现明显的**“全年龄段扩散”趋势**。尽管婴幼儿仍是重症高发群体,但青少年和成年人病例占比显著上升。专家分析,这可能与部分成年人免疫力下降、疫苗接种遗忘率高等因素有关,而成人感染后虽症状较轻,却成为婴幼儿感染的重要传染源。

百日咳为何致命?婴幼儿成“最脆弱群体”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潜伏期通常为7至10天。患者初期症状类似普通感冒(如低热、流涕、轻微咳嗽),但随后会发展为特征性的剧烈痉挛性咳嗽——患者连续咳嗽十余声甚至数十声后,因呼吸困难发出高调的“鸡鸣样回声”,严重时可能导致面部涨红、口唇青紫甚至窒息。

对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而言,百日咳的威胁尤为致命。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且无法通过疫苗获得充分保护(常规接种程序通常从2月龄开始),婴幼儿感染后易迅速进展为重症,引发肺炎、脑病、癫痫甚至死亡。日本小儿科学会数据显示,2025年已报告多起婴儿死亡病例,其中部分患儿从发病到死亡仅数天,且多数未完成基础疫苗接种。

抗生素耐药性浮现:治疗手段面临失效风险

雪上加霜的是,日本多地已报告患者对一线治疗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红霉素)产生耐药性。传统上,百日咳的治疗依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但耐药菌株的出现不仅延长了病程,还增加了重症风险。东京某三甲医院感染科医生透露:“近期收治的百日咳患者中,约15%对常规抗生素反应不佳,部分病例不得不换用二线药物(如磺胺类),但这类药物的副作用更强,对婴幼儿尤其危险。”

耐药性的产生可能与抗生素滥用、细菌基因突变有关。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已紧急启动耐药菌株基因测序,但专家警告:“若耐药性进一步扩散,现有治疗体系可能面临崩溃,届时疫情控制将更加困难。”

疫苗仍是“救命稻草”,但接种率隐忧重重

面对失控的疫情,接种疫苗成为预防重症的最有效手段。目前日本采用的百日咳疫苗为“白喉-破伤风-百日咳联合疫苗”(DTaP),常规接种程序为婴儿2月龄、4月龄、6月龄各接种一剂基础针,18月龄和4岁时加强免疫。日本小儿科学会紧急呼吁:“家长务必确保婴儿在2月龄前完成首剂接种,这是降低重症风险的关键窗口期!”

然而,日本疫苗接种现状仍存在隐忧:

  1. 接种延迟普遍:部分家长因担心疫苗副作用(如发热、局部红肿)或受反疫苗言论影响,推迟接种时间;
  2. 成人接种率低:百日咳疫苗的保护效力随时间衰减(通常约5-10年),但成人加强针接种率不足10%,导致“隐形传染源”增多;
  3. 地区差异显著:偏远地区和低收入家庭的疫苗接种覆盖率明显低于城市地区。

日本厚生劳动省已宣布将加强疫苗宣传,并计划在学校和社区开展成人补种行动,但短期内难以扭转接种不足的现状。

政府应对措施:从“监测”到“紧急行动”的迟滞

疫情暴发初期,日本政府曾将百日咳视为“散发性疾病”,未采取大规模防控措施。但随着病例激增,厚生劳动省近期紧急升级应对策略:

  • 扩大监测范围:要求医疗机构强制报告所有百日咳疑似病例,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免费筛查;
  • 保障疫苗供应:增加DTaP疫苗生产量,优先保障婴幼儿接种需求;
  • 公众教育宣传:通过电视、社交媒体普及百日咳症状识别和防护知识(如戴口罩、勤洗手)。

但批评者认为,政府的反应“过于滞后”。东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山本健一指出:“早在2024年秋季,部分地区已出现病例上升趋势,但当局未及时预警或加强疫苗接种推广,导致疫情在2025年全面暴发。”

全球教训:百日咳“卷土重来”并非日本独有

日本的百日咳危机并非个例。近年来,全球多地均报告百日咳疫情反弹,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公共卫生专家分析,这一现象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1. 疫苗接种犹豫:部分人群因错误信息拒绝接种,导致群体免疫屏障失效;
  2. 细菌进化:百日咳鲍特菌通过基因突变适应疫苗压力,逃避人体免疫反应;
  3. 诊断能力提升:核酸检测技术的普及使更多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被发现。

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呼吁各国加强百日咳监测,并推动新型疫苗(如全细胞疫苗、蛋白亚单位疫苗)的研发,以应对耐药性和免疫持久性问题。

未来挑战:如何阻断疫情“恶性循环”?

对于日本而言,控制百日咳疫情需要多管齐下:

  1. 优先保护婴幼儿:通过“母婴联合接种”(孕妇接种疫苗以传递抗体给胎儿)、社区上门宣传等方式,确保2月龄婴儿及时接种首剂疫苗;
  2. 阻断成人传播链:推动青少年和成年人每10年接种一次加强针,尤其是育龄期女性和医护人员;
  3. 研发新型工具:加大对耐药菌株的研究投入,开发更广谱、更长效的疫苗;
  4. 国际合作:共享疫情数据和治疗经验,共同应对跨国传染病威胁。

百日咳的卷土重来,不仅是对日本公共卫生体系的考验,也为全球敲响了警钟——在传染病面前,任何松懈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正如日本小儿科学会所言:“每一例未接种疫苗的婴儿,都是潜在的重症高危者;每一次抗生素的滥用,都在加速细菌的进化。唯有科学防控与全民行动,才能终结这场危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