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亿浮盈背后的资本传奇:迅雷如何押中”爆款”?
2025年8月15日,迅雷发布的二季度财报透露了一则震撼资本市场的消息——9年前对影石创新(Insta360)的B轮领投,如今账面浮盈高达7.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亿元+),若叠加当前影石创新900亿市值对应的持股价值,总浮盈已突破7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迅雷自身市值(约4.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亿元)的两倍有余。这场跨越九年的投资,不仅成为中国企业创投史上罕见的”低投入高回报”案例,更揭示了硬科技赛道与长期主义的价值。

投资时间线梳理:
- 2016年:迅雷在创始人邹胜龙的推动下,作为领投方参与影石创新B轮融资。彼时正值国内消费级影像设备市场爆发初期,全景相机、运动相机仍处于小众领域,而影石(原名”Insta360″)凭借全球首款360度全景相机迅速打开市场,尤其在户外运动、旅游、直播等场景中展现出极强的产品力。
- 持股结构:根据影石创新2025年6月科创板IPO招股书,迅雷在上市后持股比例稀释至7.84%,尽管非第一大股东,但仍是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
- IPO催化:2025年6月11日,影石创新正式登陆科创板,首日股价大涨,总市值一度逼近900亿元人民币,成为智能影像设备领域的”隐形冠军”。按此市值计算,迅雷持有的股份价值约70.5亿元(700*7.84%≈70.5),若叠加此前分红或股权增值,浮盈总额超70亿元的测算成立。
值得注意的是,迅雷在当年投资时的金额虽未公开披露(业内推测或为千万美元级别),但对比当前70亿级的回报,收益率堪称”史诗级”。这一成绩甚至远超风投行业的标杆案例——如红杉早期投资苹果(回报超数千倍)或高瓴重仓腾讯(长期持有收益超百亿美元),在同等投资期限与初期金额下,迅雷的这笔交易具备极高的”性价比”。
影石创新为何能撑起900亿市值?技术硬实力与全球市场双轮驱动
影石创新(Insta360)的崛起并非偶然,其核心优势可归纳为**”技术迭代+场景深耕+全球化布局”**三重逻辑,这正是资本市场给予高估值的关键支撑。
1. 产品矩阵:从全景相机到全场景影像解决方案
早期以360度全景相机切入市场,影石通过”无盲区拍摄””一键剪辑”等功能迅速占领户外运动(如滑雪、潜水)、旅游记录等细分领域。例如,其明星产品ONE X系列被户外博主列为”必备神器”,而后续推出的运动相机(如GO系列)则以小巧轻便、防抖性能强等优势,与GoPro展开直接竞争;近年来更延伸至穿戴式微型相机(如适用于 Crisis Response 的执法记录设备)及专业级VR设备,服务B端媒体、影视制作与工业场景。
据第三方机构数据,2024年影石在全球消费级全景相机市场的市占率达45%以上,稳居第一;运动相机市场份额亦进入全球前三,与GoPro、大疆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2. 技术壁垒:算法与硬件的协同创新
影石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其自主研发的AI影像处理算法与传感器融合技术。例如,其”FlowState”电子防抖系统可将运动场景中的画面抖动降低90%以上;”AI 智能剪辑”功能支持用户一键生成带有转场特效的短视频,大幅降低内容创作门槛。此外,公司在光学镜头设计、防水防尘(IP68标准)等硬件层面的专利储备超过1800项,的研发投入占比连续多年保持在15%左右,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3. 全球化基因:海外收入占比超70%
与众多依赖中国本土市场的科技企业不同,影石自创立初期即定位”全球品牌”。其产品销售覆盖全球160余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收入占比长期维持在70%-80%(欧美市场为核心),品牌知名度与GoPro相当。通过亚马逊、独立站及线下专业渠道的立体布局,影石成功建立了”高端影像设备=Insta360″的用户心智,海外用户的复购率与品牌忠诚度极高。
迅雷的”意外之喜”:从互联网老兵到硬科技赢家
对于曾经的”下载之王”迅雷而言,这笔投资更像是一次”无心插柳”的转型尝试,却意外成为其财报中最耀眼的亮点。
1. 转型困局中的”一束光”
2016年前后的迅雷正处于战略迷茫期:传统下载业务因版权监管趋严与移动互联网崛起而持续下滑,云加速、会员服务等新业务尚未形成规模。创始人邹胜龙主导对影石的投资,既是对”硬件+内容生态”的探索,亦是为公司寻找新增长曲线的一次试水。尽管此后迅雷曾因区块链概念短暂炒作,但长期未能摆脱”低增长、低估值”的困境(当前市值仅4.1亿美元,不足巅峰期的十分之一)。
2. 投资兑现的连锁效应
随着影石创新上市,迅雷不仅获得巨额账面浮盈,更打开了”资本赋能”的新思路。董事长李金波在财报中表示:”未来影石投资兑现将为公司持续发展与新兴行业创新增长打下基础,并将积极考虑股东回报。”市场普遍猜测,迅雷可能通过减持部分股份回笼资金,用于布局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技术领域,或优化财报改善现金流。
值得注意的是,受影石股价暴涨刺激,迅雷美股盘前一度涨超30%,最终收盘仍保持显著涨幅。尽管当前市值仍不足影石持股浮盈的一半,但这一波动传递出投资者对”迅雷资产价值重估”的期待——如果未来进一步释放投资收益(如今后减持影石股份),其财务报表将迎来实质性改善。
资本市场的启示:长期主义与”跨界眼光”的胜利
影石与迅雷的故事,为当前中国企业与投资者提供了三点关键启示:
1. 硬科技赛道的”长坡厚雪”属性
不同于互联网行业的”烧钱换规模”模式,硬科技企业(如影像设备、半导体、新能源等)更依赖技术积累与产品迭代,一旦建立壁垒便可形成稳定的现金流与高毛利。影石的创新恰恰证明了这一点——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与场景拓展,其在细分领域建立起”不可替代性”,进而获得资本市场的高溢价。
2. “提前卡位”比”追逐热点”更重要
2016年全景相机尚属小众赛道,多数投资者更关注消费电子(如智能手机)或O2O、共享经济等热门风口。迅雷与邹胜龙能够发现影石的潜力,本质上是基于对”影像消费升级”趋势的前瞻判断。这种”提前半步”的布局思维,是捕获独角兽的核心能力。
3. 上市公司资产管理的”隐藏价值”
迅雷的案例提示:许多”传统”或”转型中”的上市公司账面可能隐藏着未充分挖掘的长期投资资产(如早年参与的VC/PE项目、战略持股等)。通过主动梳理与合理化兑现,这些”隐性财富”不仅能增厚利润,更可能成为推动企业二次增长的关键变量。
一场跨越周期的投资课
9年时间,从200万美元级的早期投资到70亿元人民币的浮盈,迅雷与影石的合作堪称中国创投史上的经典范例。对迅雷而言,这是一次”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外收获;对影石来说,则是用技术创新与全球化视野证明了中国智造的潜力;而对整个市场,这是一堂关于”长期主义””跨界投资”与”硬科技价值”的生动课程。
随着影石创新在资本市场持续创造价值,迅雷未来如何进一步利用这笔收益优化自身业务布局,将成为下一阶段的焦点。但无论如何,这场始于9年前的投资,已经写下了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