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 “似曾相识”:为何当下场景总觉往昔已历?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奇妙的瞬间:置身于某个场景,周围的一切 —— 人物的谈笑、环境的布置、空气中弥漫的气息,都让你心底涌起一股强烈的熟悉感,仿佛这一幕早已在生命中预演过。这种 “这个场景我梦到过”“明明第一次来,但却莫名熟悉” 的感觉,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既视感”,法语中浪漫地称其为 “Déjà Vu” ,意为 “已经见过” ,本质上是一种 “似曾相识” 却又难以合理解释的主观错觉。

既视感并非 “天选之人” 的独特体验,它相当普遍。研究表明,约 60% – 80%的人都经历过既视感,且多集中在 15 – 25 岁的年轻人身上,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感觉出现的可能性逐渐降低。这或许与年轻人接触新鲜事物多、大脑活跃度高有关。自 19 世纪起,科学家就开启了对既视感的探索之旅,然而时至今日,其产生的根源依旧迷雾重重,众多理论众说纷纭。接下来,让我们拨开云雾,探寻几种较为科学的假说。

感知偏差:大脑的 “二次误读”

有一类理论认为,既视感源于我们短时间内对眼前场景的两次感知。设想你在咖啡馆惬意地喝咖啡,与朋友聊天时短暂走神,此时注意力分散,大脑对咖啡馆的初次感知仓促而模糊。但在不经意间,咖啡馆的某些特征已在脑海留下印记。当你回过神,重新聚焦周围环境,大脑再次感知到这些元素,便会产生 “咦,这场景似曾相识” 的疑惑,误以为曾经到访过此地,而这很可能与大脑颞叶区独特的信息处理路径相关。

记忆混淆:碎片重组引发的错觉

2006 年,利兹大学记忆小组开展了一项有趣的研究。他们通过催眠为受试者创造出一段诸如玩过特定游戏、看过特定颜色词语等记忆。后续当受试者再次见到相关画面时,大多产生了既视感。基于此类实验,科学家推测既视感可能是记忆系统运转时的 “小插曲”。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动或被动接触过许多相似场景,可能当时并未留意,但其关键特征已悄然存入记忆系统。当再次置身相似场景,大脑会自动检索记忆,将现实与记忆中的特征碎片匹配,即便场景并非完全一致,大脑也会 “脑补” 出熟悉感。例如,你曾在网上刷到过一家咖啡馆的广告,匆匆一瞥未加在意,但广告中咖啡馆的装修风格、营造的悠闲氛围等特征已扎根记忆。当现实中踏入一家风格类似的咖啡馆,那些潜藏的记忆碎片瞬间被激活,让你产生 “故地重游” 之感。

神经异常:大脑电波的 “异常涟漪”

既视感的研究常与 “癫痫” 紧密相连。研究部分癫痫患者时发现,发病时他们会出现类似既视感的体验。这是因为癫痫发作源于不正常的神经元脑电活动,这种异常电波会扩散至整个大脑,包括与记忆紧密相关的内侧颞叶区,进而引发既视感。甚至有科学家大胆提出,既视感或许是神经紊乱的轻度表现。

除了上述主流假说,还有诸多不同观点。有人认为当下的心境能勾起对往昔场景的联想回忆;有研究指出既视感可能是大脑记忆查错的过程;也有观点将其与精神分裂症状、离人症(如感觉自我与现实剥离)等相联系。2004 年,精神病学家阿伦・布朗在《既视经验》一书中,汇总了多达 34 种关于既视感的解释,可见人类对这一现象的探索任重道远。

既视感通常短暂闪现,偶尔出现并不会危害健康,大家不必为此忧心忡忡。一般来说,15 – 25 岁的年轻人、压力大且长期疲劳者、受教育程度高者以及经常旅行的人,更容易经历既视感。若想减少其出现频率,不妨尝试放松身心、合理安排作息、劳逸结合。但如果既视感频繁来袭,严重干扰日常生活,那就可能是颞叶癫痫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信号,此时及时就医、寻求专业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