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食俗:以食养生,迎接秋凉

8 月 19 日,三伏天正式结束,这不仅意味着高温酷暑逐渐远去,更象征着身体调养的关键节点到来。民间素有 “出伏无病一身轻” 的说法,形象地道出了出伏时节身体状态调整的重要性。整个三伏天里,人体处于高消耗状态,出汗多、胃口差,加上冷饮、空调的频繁使用,导致阳气受损、身体虚弱。那么,出伏后该如何通过饮食来恢复元气,为即将到来的秋天打下健康基础呢?这就得从传统习俗与现代营养科学中寻找答案。

在民间传统中,三伏天的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饮食讲究。入伏时,不少地方流行吃羊肉,这种习俗被称为 “以热制热”。羊肉性温热,富含蛋白质,食用后能促进身体排汗,有助于排出体内寒气,让人感觉舒适。而入伏吃羊肉,出伏则有吃伏鸡的传统。在赣北地区,就有 “出伏一只鸡,一年好身体” 的说法。中医认为,鸡肉性平味甘,易于消化,具有多种滋补功效。经过一个三伏天的消耗,人体急需补充营养,增强体质,鸡肉恰恰能满足这一需求。从现代营养学角度来看,鸡肉富含优质蛋白质、B 族维生素及矿物质。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和组织的重要成分,对于修复和增强身体机能起着关键作用;B 族维生素有助于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缓解疲劳;矿物质则参与人体多种生理活动,调节新陈代谢。这些营养物质能够为身体补充能量,增强体力和抵抗力,缓解伏天带来的不适。

除了吃伏鸡,不同地区在出伏时还有其他饮食习俗。在北方,有 “入伏饺子,出伏面” 的说法。吃面条在传统观念中代表着送行,寓意将三伏天的炎热送走,迎来凉爽的秋天。面条的种类丰富多样,无论是北方的牛肉面、打卤面,还是南方的瘦肉汤面、阳春面,都备受人们喜爱。面条富含碳水化合物,能够快速为身体提供能量,而且食用后能给人带来饱腹感,起到暖胃的作用。此外,面条细长的形状也被赋予了长寿、长久的美好寓意,寄托了人们对健康、顺遂生活的向往。

从养生角度深入分析,出伏后人体的生理状态逐渐发生变化。随着天气转凉,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缓,脾胃功能也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季节的更替。此时,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和生冷的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负担。鸡肉作为一种温和滋补的食材,正适合出伏后的身体调养。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不会给脾胃造成太大压力。与其他肉类相比,鸡肉的脂肪含量相对较低,对于那些在伏天因食欲不振而身体虚弱,又担心摄入过多脂肪的人来说,是绝佳的选择。同时,在烹饪鸡肉时,可以搭配各种蔬菜、菌菇类食材,如胡萝卜、香菇、木耳等,既能增加食物的营养价值,又能使菜品更加丰富多样,符合营养均衡的饮食原则。

接下来,为大家推荐两款简单易做又美味营养的鸡肉食谱:

农家三杯鸡

  • 食材:三黄鸡、茶油、酱油、米酒、姜片、罗勒
  • 做法
  1. 将三黄鸡清洗干净,剁成块状,可加入少许盐腌制片刻,使其更入味。
  2. 在砂锅中倒入茶油,放入鸡块翻炒至香味四溢。
  3. 加入一杯酱油和一杯米酒,放入姜片,搅拌均匀。
  4. 盖上锅盖,用中小火慢焗。焗制过程中注意翻面,确保鸡肉受热均匀。
  5. 出锅前放入适量罗勒(若无罗勒也可不放),一道色香味俱佳的农家三杯鸡就完成了。这道菜做法简单,鸡肉鲜嫩多汁,带有独特的茶香和酒香,味道极其鲜美。

草果土鸡汤

  • 食材:草果、姜片、土鸡、盐
  • 做法
  1. 将土鸡洗净,放入大砂锅中,同时放入洗净的姜片。
  2. 加入准备好的草果,注入适量清水。
  3. 加入少许食用盐调味,然后开始炖煮。炖煮时间可根据鸡的老嫩程度适当调整,直至鸡肉软烂,鸡汤浓郁鲜香,即可享用。草果具有独特的香气和药用价值,能为鸡汤增添风味,同时起到一定的健脾燥湿作用,与土鸡搭配,滋补效果更佳。

在制作鸡肉菜肴时,还有一些小窍门需要注意。选择鸡肉时,老鸡和嫩鸡的用途有所不同。老鸡的肉质较紧实,更适合长时间炖煮,这样能使鸡肉中的营养成分充分释放到汤中,炖出的汤味道浓郁醇厚;嫩鸡的肉质鲜嫩,适合炒、红烧等烹饪方式,口感更加鲜嫩多汁。此外,炒鸡时不建议焯水,因为焯水会使鸡肉中的部分营养成分和鲜味流失,导致肉质不够鲜美。而炖鸡时,适当延长炖煮时间,能让鸡肉更加软烂,易于消化吸收。

8 月 19 日迎来出伏,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刻。在饮食上,遵循传统习俗,选择适合的食材进行调养,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无论是具有滋补功效的伏鸡,还是寓意美好的面条,都是出伏时节饮食的不错选择。通过合理饮食,为身体补充营养,增强体质,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体魄迎接秋天的到来。不妨在出伏这天,为家人精心准备一道美味的鸡肉菜肴,让全家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收获健康与幸福。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