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 “杀手” 潜伏在身边?这些习惯正在悄悄伤害你的耳朵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发现自己听不清别人说话,或者感觉耳朵里有嗡嗡声?这些可能是听力下降的信号,而一些看似平常的生活习惯,正悄无声息地损害着我们的听力。据世卫组织发布的数据,全球 12 岁至 35 岁的年轻人中,有超过 10 亿人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临床治疗也发现,近年来,我国突发性耳聋发病率有上升、年轻化的趋势。保护听力刻不容缓,下面这些伤耳习惯,一定要尽早改正。

长时间使用耳机:听力的 “隐形杀手”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耳机成为了许多人生活中的必备品。无论是上下班途中、运动健身时,还是睡觉前,不少人都喜欢戴着耳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然而,长时间使用耳机,尤其是音量过大时,对听力的损害不容小觑,它堪称听力的 “隐形杀手”。

我们的耳朵构造精妙,声音经耳廓收集,通过外耳道传递至鼓膜,引起鼓膜振动,带动中耳听骨链运动,听骨链蹬骨足板的振动再通过前庭窗传到内耳的耳蜗,耳蜗中的毛细胞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经听神经传至大脑,我们从而感知声音。而长期使用耳机,持续性的声音长时间刺激耳朵,特别是音量过大,会导致耳蜗毛细胞损伤。普通人内耳大约有 15000 个毛细胞,出生后逐渐凋亡且不可再生,过度使用耳机加速其死亡,最终引发噪声性耳聋或耳鸣。

一般播放器最大音量在 85 – 100 分贝,若开到 100 分贝左右,不足 15 分钟内耳毛细胞就可能受损。更糟糕的是,戴耳机睡觉危害极大。人入睡后,耳朵却连续数小时暴露在噪音下,大大增加内耳毛细胞受损风险。即便降噪耳机隔离效果好,骨传导耳机不用塞进耳朵,只要长时间、大音量使用,同样伤听力。

为保护听力,使用耳机要牢记:音量不超最大音量 60%,连续使用不超 60 分钟,外界环境声不超 60 分贝;每天总时长不超 3 – 4 小时;做好耳机清洁,防止细菌或真菌感染。

频繁掏耳朵:好心办坏事

有些人痴迷于掏耳朵,觉得耳垢不清理干净浑身不自在。事实上,耳垢并非一无是处,它能抵抗细菌、病毒感染,阻挡外物入侵,保护鼓膜。外耳道有自洁功能,多数情况下,日常运动、吃东西、说话时的动作,就能让耳垢自行排出。

频繁掏耳朵弊端众多。一方面,会破坏外耳道正常微环境,引发刺激性炎症,导致外耳道感染、发炎。另一方面,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耳朵,造成鼓膜穿孔、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严重后果。

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需要清理耳垢,比如耳垢结成团块堵塞外耳道,导致听力减退;油性耳垢堵塞外耳道,影响听力;外耳道或颌面发育畸形;耳部患有慢性疾病,如外耳道炎、外耳道湿疹、外耳道胆脂瘤、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此时,应前往医院耳鼻喉专科,由医护人员借助专业仪器处理,切不可自行盲目操作。

双手捏鼻子擤鼻涕:小心耳朵遭殃

生活中,不少人擤鼻涕时习惯双手捏住两个鼻孔一起用力,觉得这样能把鼻涕清理得更干净。殊不知,这种做法可能给耳朵带来大麻烦,导致听力下降。

在耳朵和鼻子之间,有一条通道叫咽鼓管。用力擤鼻涕时,鼻腔内压力急剧升高,若同时捏住两侧鼻孔,压力无法从鼻孔释放,便会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腔。倘若鼻涕中含有细菌或病毒等病原体,就容易顺着开放的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过度用力还可能使鼓膜受压,造成鼓膜穿孔,不仅损伤听力,还可能引发严重感染。

小朋友的情况更为特殊。儿童自身抵抗力较弱,咽部淋巴组织丰富,腺样体、扁桃体常增生肥大,隐窝易隐藏细菌和病毒。而且儿童的咽鼓管相较于成人短、宽、直,呈水平位,若经常双手捏鼻子擤鼻涕,更易引发急性中耳炎。

正确擤鼻涕的方法是:不要同时捏住两侧鼻孔,先捏一侧,稍微用力将鼻涕擤出并擦干净,然后换另一侧;控制好擤鼻涕的力度,避免用力过猛;擤完鼻涕后,将纸巾丢入垃圾桶并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经常熬夜:身体的 “全方位打击”,包括听力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熬夜似乎成了许多人的常态。然而,长期熬夜对身体健康危害极大,其中就包括对听力的损害。长时间熬夜会致使内耳血管痉挛,影响耳蜗中负责听觉功能的毛细胞、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一旦耳蜗受损,听力就可能突然下降。

熬夜还会削弱免疫系统功能,使身体更易遭受病毒、细菌感染,这些病原体也可能直接侵犯耳蜗,引发突发性耳聋。除了听力问题,经常熬夜还会带来一系列其他健康隐患,如免疫系统受损,易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可能出现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等问题;精神健康受损,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影响生长发育,尤其对青少年危害严重,干扰生长激素分泌,影响身体正常发育;社交功能受损,因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在社交场合表现不佳,影响人际关系和职业发展。

若出现听不见或听不清门铃声、电话铃声;在公共场所交谈或聆听困难;总感觉他人说话咬字不清;电视机、手机声音总是开到最大;打电话听不清对方讲话;经常听不到别人在背后喊自己;开会或小组讨论时难以听清他人话语等情况,可能存在听力下降风险,需提高警惕。一旦发生突发性耳聋,应及时就诊,其治疗黄金期通常在发病后 3 – 5 天内,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耳聋。对于已有听力损失的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

听力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能力,从现在开始,摒弃这些不良习惯,用心呵护我们的耳朵,让美妙的声音始终相伴。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