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司登,这个在中国羽绒服市场稳坐头把交椅的品牌,已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商业的浪潮中,不进则退的压力如影随形,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成了波司登难以释怀的 “心结”。回顾往昔,上一轮多元化尝试以近乎灾难性的结局收场,在鬼门关前惊险逃生。如今,随着羽绒服涨价空间愈发逼仄,2025 年的波司登再次被成长焦虑笼罩,新一轮多元化迷思悄然浮现。然而,深入剖析便会发现,此次多元化之路,前景并不乐观。

前尘之鉴:上一轮多元化的惨败
波司登的 ROE 达 22%,看似亮眼,但其背后却隐藏着隐忧。作为中高端羽绒服品牌,高利润率支撑起高 ROE,可资产周转率长期徘徊在 0.8 以下,较服装行业头部企业低 20% 以上。这一现象根源在于羽绒服极强的季节性,冬季是销售旺季,大部分营收在此期间实现,上半财年(4 – 9 月)收入占比仅约 30%。这种季节性差异导致门店在盛夏时利用率极低,成为昂贵的摆设。加之 2007 年上市后不久便遭遇全球金融危机,经营压力骤增。
为摆脱困境,波司登开启多元化征程,试图实现 “四季化” 经营。2008 年收购波司登男装,2010 年纳入女装品牌杰西,2014 年涉足校服业务,2015 年收购女装品牌邦宝,2016 年又将柯利亚诺和柯罗芭收入囊中,业务版图急剧扩张,意图满足男女老少、四季的购衣需求。然而,现实却给了波司登沉重一击。这些多元化业务虽一度占收入比重的 13%,但大多沦为价值毁灭的 “黑洞”。从 2013 年起,波司登不得不依靠商誉减值来清理历史包袱,即便如此,直至最新年报,非主业收入仍占 4%,杰西等女装品牌经营依旧举步维艰。
与优衣库当年多元化历程对比,波司登的遭遇更为惨痛。优衣库 2008 年收购的日本和海外品牌贡献营收占比 16%,营业利润占比 6%;到 2024 财年,全球品牌业务合计收入占比降至 5%,营业利润率仅 0.5%,多年未实现盈利。而波司登不仅多元化业务亏损,还因资源分散、管理层精力被分流,动摇了主品牌根基。2016 年,公司收入滑落至 58 亿,与 10 年前上市时持平,利润更是暴跌至 2.8 亿,不及上市时一半。直到 2017 年,波司登提出 “聚焦主品牌,回归主航道” 战略,才得以起死回生。
新故事背后的困境:户外与奢侈羽绒服的幻梦
如今,波司登再次踏上多元化探索之路,这次盯上了两个看似充满潜力的领域:高景气度的户外市场与成功多元化的奢侈羽绒服品牌 Moncler 的模式。
户外市场爆火,吸引众多品牌纷纷入局,波司登认为自身从纯羽绒服转向功能性服饰具有天然优势,能涉足冲锋衣、外套、防晒服等户外产品。2022 年,波司登推出户外防晒系列,2023 年又推出户外冲锋衣,其中防晒业务被寄予厚望。防晒市场过去几年呈爆发式增长,市场规模达 800 亿元,接近羽绒服市场一半,且格局尚未固化,夏季销售特性契合盘活线下门店淡季需求。2023 年,波司登防晒业务起步便实现同比超 3 倍增长,公司信心大增,制定三年翻番战略目标。但好景不长,今年其防晒业务增长近乎停滞。
行业红利消退后,波司登防晒产品陷入尴尬境地。产品防晒指标和质量虽略高于行业平均,但定价均价 400 – 500 元,远超行业水平,消费者对此并不买账。防晒服功能属性不强,主要靠物理隔离防晒,难有突破性黑科技,品牌间功能性差异小,无法拉开差距。更致命的是,防晒服缺乏社交场景,时尚性无从谈起,难以形成品牌溢价,本质上是质价比竞争的红海市场。行业 75% 产品定价低于 200 元,高于 500 元的仅占 1%,即便行业龙头蕉下,产品定价亲民,也难逃份额被冲击的命运。波司登受品牌定位限制,难以通过降价参与质价比竞争,且防晒业务与羽绒服保暖心智相悖,持续投入可能损害主品牌形象。
波司登期望复制 Moncler 的多元化成功。Moncler 作为全球羽绒服顶奢品牌,非羽绒外套收入占比达 25%。但实际上,Moncler 并非起源于羽绒服,而是从户外睡袋和帐篷业务发展而来,后涉足登山用尼龙羽绒服,其品牌调性侧重高端时尚,与波司登以保暖功能性立身的基因不同。Moncler 创始人浸润意大利时尚圈,通过 Genius 天才设计师系列等方式,不断强化时尚属性。波司登虽在品牌时尚化和年轻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与 Moncler 基因差异巨大,盲目模仿可能淡化自身专注功能性的优势,重蹈品牌价值受损的覆辙。
回归主业:传统主业的广阔天地
在多元化面临重重困境之际,波司登深耕传统主业反而大有可为。
高端化之路:重度体验与直营模式
2017 年战略迭代后,波司登采用小单快反模式,建设柔性供应链,前 20 个爆款贡献 80% 收入,存货周转率行业领先。同时,削减低效经销商和低端门店,门店数量从 2013 年的 1.3 万家缩减至如今的 3470 家。但对于追求高端化的波司登而言,提升自营比例势在必行。高端羽绒服消费人群主要在线下,消费者需在门店直观感受产品穿着体验,传递品质、设计与舒适感。目前波司登门店直营化率仅 40%,与 Moncler 的 80%、加拿大鹅巅峰时期近 70% 的直营化率相比,提升空间巨大。
性价比市场:不应放弃的广阔空间
波司登旗下品牌矩阵覆盖低中高端市场。主品牌波司登历经战略调整,实现品牌附加值跃升;雪中飞定位中端市场,后发力线上;冰洁定位中端大众潮流女装,转型线上高性价比品牌。但市场表现却不尽人意,波司登稳居行业第一,雪中飞仅排第五左右,冰洁更是市场份额微薄。反观江西老品牌鸭鸭,2020 年重组后,通过供应链整合实现极致质价比,线上渠道大获成功,近 4 年 GMV 从不到 1 亿增长至超 100 亿。波司登旗下雪中飞与冰洁合计收入仅 23 亿,千元以下价格带市场空间千亿,波司登不应忽视下沉市场,雪中飞未来在性价比市场仍有诸多潜力可挖。
多元化正解:“羽绒 +” 与品牌运营
波司登破圈户外中高端市场的正确方向是 “羽绒 +” 模式。羽绒作为静态保暖之王,可与其他外套结合,强化保暖心智,如前两年推出的三合一冲锋衣便是成功尝试。Moncler 同样证明了专注保暖外套的正确性,其非外套收入占比仅 25%,核心仍在保暖外套大单品。此外,波司登可通过收购同赛道高端细分品牌,利用自身柔性供应链和运营优势进行赋能。过去几年,波司登已有所尝试,如与德国品牌 Bogner 成立合资公司、投资加拿大品牌 Moose Knuckles,但在品牌运营上仍需向安踏学习,假以时日,有望实现协同发展。
在羽绒服赛道,波司登作为 50 年老牌,国内份额不到 15%,海外市场刚刚起步,深耕主业仍有广阔发展空间。增长焦虑是众多企业面临的问题,但在商业竞争中,聚焦核心竞争力,深挖熟悉领域,往往比盲目跨界更具成效。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当下,企业应清醒认识自身能力边界,第二增长曲线或许并非救命解药,反而可能是致命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