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19 日,《人民网》连发三篇文章,对自今年 4 月以来各大平台掀起的 “外卖大战” 进行了深刻锐评,明确指出价格战对消费者并非利好,一味地 “卷价格” 只会给整个行业带来伤害。
起初,补贴策略如同搅动市场的 “鲶鱼”,看似让各方皆有所得。消费者享受了优惠,以更低的价格品尝到心仪美食;商家借助补贴拉动销量,订单量显著增长;平台也借此扩大了市场份额,提升了自身影响力。然而,随着补贴大战从短期营销演变为持久战,且逐渐改变餐饮市场格局,一系列复杂的 “蝴蝶效应” 接踵而至。众多餐饮商家反映,在 “补贴战” 后并未实现盈利增长,陷入了 “赔本赚吆喝” 的困境,面临着 “不做没客流,做了难盈利” 的艰难抉择。
随着补贴的持续,中小商家由于在资金、议价能力和数字化运营方面处于弱势,被置于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他们面临两难:参与补贴虽能获得平台曝光,但利润会被侵蚀;不参与则可能在海量平台信息中被边缘化。这种流量分配机制,使得商家投入了利润成本,却难以培养出稳定的用户忠诚度,也无法有效积累品牌资产。同时,激增的低利润订单加大了商家的经营压力,当营收过度依赖单一平台时,经营自主性也受到限制。
从餐饮行业特性来看,其并非完全标准化的产品市场。当行业利润空间因价格战被持续压缩,竞争优势会进一步向具有规模效应和供应链优势的大型连锁品牌倾斜。而那些以独特口味、个性化服务立足的 “特色小店”,可能因无法承受价格战的压力而被迫退出市场。这不仅会降低市场的多样性,使消费者的选择局限于少数大型品牌的标准化产品,还可能影响城市商业风貌和餐饮文化的丰富性。此外,大量商家高度依赖少数平台,会降低整个餐饮零售体系的抗风险能力。
平台 “内卷” 是市场结构变化、消费行为变迁以及平台自身增长动力与机制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市场供给趋同的情况下,外卖平台若为在短期内获取用户规模优势,协同商家将竞争焦点集中在价格上,会产生诸多负面效应。一方面,订单量的突然倍增会给商家在原材料采购、人员调配等方面带来巨大管理挑战。若商家未能及时调整,将承担高昂成本,出现 “增量不增收” 的情况。另一方面,单纯的价格竞争无法促使商家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不利于市场创新。而且,平台可能因线下履约队伍准备不足,导致消费者体验不佳,引发消费群体不满甚至舆情危机。
以价格比拼为核心的 “外卖大战” 显然不可持续。外卖行业要实现长远发展,平台、商家和消费者三方都需要重新审视当前的竞争模式。平台应摒弃单纯依靠价格补贴获取用户的短视行为,加大在技术研发、服务优化、供应链整合等方面的投入。通过提升配送效率、优化商家运营成本、保障消费者权益,构建以技术效能与制度创新为核心的新平衡,推动平台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商家则应理性看待价格战,将更多精力放在提升产品品质、优化服务体验、打造特色品牌上,通过差异化竞争提升自身竞争力。消费者也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不能仅仅关注价格,而要综合考量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等因素,共同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