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刷单成风:饮鸩止渴的 “自救” 之举?

在酒店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刷单这一曾被视为 “邪术” 的操作,正逐渐从暗处走向半公开化,尤其是对于中小单体酒店和民宿而言,刷单甚至被当作了 “生存必修课”。这一现象背后,是酒店在流量焦虑与生存压力下的无奈挣扎,也是平台规则与市场竞争畸形发展的产物。

刷单,看似 “高效” 的引流手段

在深谙运营之道的酒店老板眼中,刷单有着较为隐晦的说法 ——“补单” ,其核心目标是为酒店引来更多流量并收获好评。在当下的酒店预订平台生态中,平台算法对商家的流量分配有着决定性作用。当周边酒店普遍生意冷清时,部分酒店老板试图通过主动刷上几单,人为制造门店的动销数据,以此触发平台算法,让自家门店获得更高的推荐位和更多流量曝光。如此一来,便有机会吸引真实客人下单预订。

对于酒店老板而言,刷单的资金流向就像是在平台系统内进行了一次流转。虽然会被平台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但其心态如同将这笔支出视为给平台的 “投流成本”。只要深入研究平台规则,把握好刷单的尺度,似乎能在短期内看到效果。

不过,刷单绝非毫无技巧的盲目操作。若将一个评分较低的酒店,通过简单粗暴的刷单手段,短时间内将评分和订单量刷至高位,这种明显违背常理的数据异常,很容易被平台系统察觉,也难以逃过消费者的眼睛。而且,即便短期内将数据刷上去了,但如果客人实际入住体验不佳,一两条差评就能瞬间让之前的刷单努力付诸东流。

真正有经验的酒店老板,会选择在合适的时机进行补单,以此辅助酒店运营。他们会综合考量自身的库存房量,密切关注周边酒店的价格浮动趋势,经过谨慎判断后,在确有必要时才进行刷单操作。因为一旦盲目刷单,就等同于白白给平台输送流水数据和佣金。

据有刷单经验的老板分享,在平台上刷单的时机极为关键,直接关系到刷单能否转化为实际成效。如果前一天酒店销量欠佳,库存积压,那么第二天早上七点半到八点之间是一个补单的黄金时段;若上午销量依旧不理想,则可选择在下午四点左右补单;倘若到了下午五点,销售情况仍未好转,那就需要果断再补两单。但如果到了晚上,销售状况依旧低迷,此时补单的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即便再补一单,也更多是抱着碰运气的心态。

以一家拥有三四十间客房的酒店为例,通常每次刷两三单就能对店铺流量产生一定影响。若连续几日销售情况不佳,按照上述时间节点进行刷单,每次少则刷一单,多则刷三单,一天下来可能会刷到九单甚至十单。以四十间客房计算,刷单产生的订单量能占到整体客房量的四分之一,相当于提升了 25% 的酒店入住率。假设客房在平台的最终成交价为 100 元,平台佣金比例在 15% 左右,那么一天因刷单被平台抽走的佣金费用就高达 150 元。对于小体量酒店的单日利润而言,这无疑是一笔不菲的支出。然而,在酒店老板看来,如果不花费这笔刷单费用,当天酒店整体入住率可能连 50% 都难以达到,所以他们只能抱着舍小取大的心态选择刷单。

并非所有酒店都能 “任性” 刷单

虽说刷单看似是一种能为酒店带来流量的手段,但并非所有酒店都有条件或敢于尝试。从本质上讲,刷单属于虚构交易行为,去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就已明确将刷单、刷好评等行为定性为涉嫌违法。

一般而言,只有那些能够自主决策且愿意承担风险的酒店老板,才会冒险尝试刷单。而且,只要不是大规模、明目张胆地刷单,通过寻找真人操作等相对隐蔽的方式,平台有可能难以监测到。但对于加盟的品牌店或者国企物业酒店来说,刷单几乎是不可能的操作。

对于加盟品牌店,日常运营的店长既没有刷单的权限,也不敢冒着被品牌方追责的风险去虚构订单交易。此外,品牌方通常会对门店的每日营业额进行分成,刷单带来的结果是有订单却无实际收入,甚至还会倒贴一笔佣金,这种情况根本无法向品牌方交代。即便店长有心通过刷单为门店引流,也会因门店并非自己所有而放弃这种冒险行为。

国企物业酒店则面临着繁琐的财务流程问题。刷单所涉及的资金,需要先通过平台再入账,而这一入账过程很可能涉及国企账户,资金何时能够顺利提出,充满不确定性,这也使得国企物业酒店基本不会选择刷单这种方式。

综上所述,刷单这种操作模式,更多地出现在灵活度较高的单体中小酒店以及民宿老板群体中。

而平台对于酒店刷单的态度也颇为微妙。表面上,平台坚决反对刷单行为,一旦发现酒店存在刷单情况,就会对其进行扣分处理。若判定酒店刷单是为了非法套利,处罚将更为严厉,可能直接将酒店产品下架,甚至在小半个月内将其置底,让酒店失去在该平台继续经营的机会。所以,酒店能不能刷单,何时刷单较为安全,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酒店老板仔细揣摩平台业务经理的暗示。

然而,也有不少酒店老板坚决抵制刷单行为。在他们看来,平台在刷单问题上的做法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当平台业务经理需要冲刺个人 KPI 时,可能会暗示甚至鼓励商家进行刷单,因为这既能让业务经理获得更多佣金,又能为平台贡献漂亮的预订数据和间夜量。但一旦酒店因刷单被平台抓住,业务经理却不会提供任何缓冲帮助,酒店被扣的分数,甚至可能需要通过继续刷单的方式才能弥补回来。如此一来,酒店很容易陷入因评分、流量焦虑而被平台操控的恶性循环。只要酒店生意相对稳定,老板们自然不会轻易去冒这个风险。

但以今年的市场环境来看,迫于经营压力,不得不选择刷单的酒店数量或许不在少数。众多酒店老板纷纷反映,当前酒店市场呈现出有量但价格上不去,甚至量价双跌的局面。酒店能否盈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选址以及运营能力。这也导致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一些原本劝诫酒店不要刷单的帖子下方,挤满了寻求刷单教程和指导的酒店老板,这种明知不可为却不得不为的情况,凸显了酒店行业的艰难处境。

平台霸权下的无奈挣扎

深入探究酒店刷单现象的本质,会发现这其实是平台凭借流量优势对酒店老板们进行 “拿捏” 的结果。此前,闻旅就曾分析指出,中小单体酒店试图建立自己的稳定客流并发展私域,几乎是一个难以实现的伪命题。尽管大家都清楚解决方案的方向,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困难重重。

而且,酒店生意越差,对平台的依赖程度就越高。就像前文提到的那位酒店老板,其门店过去每天还能有五六个到店散客,如今每天能有两三个就已经算是不错的情况。酒店的所有业务,几乎完全依赖平台。在这种情况下,酒店老板只能在遵循平台规则的大前提下,尝试一些诸如刷单之类的小手段来维持经营。一旦平台彻底堵死刷单这条路,他们可能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尽力维持酒店的运营。对于小酒店而言,想要将点评分提升到与连锁酒店相当的稳定水平,难度极大。一两个低分差评,就能瞬间拉低门店长期积累的分数。

至于为何不选择加盟品牌来提升竞争力,这位老板也给出了很现实的理由。酒店体量较小,既拿不出高额的加盟改造费用,也负担不起后续的管理运营费用。即便是只有三四十间房的酒店,完成一整套加盟流程,没有几百万根本无法实现。

不过,近期也传来了一个利好消息,某 OTA 平台即将对点评规则进行重大更新。点评分筛选标准将由 4.8 调整为 4.7,调整后 4.7 分的酒店也能够获取点评分筛选流量,并且 4.7 分酒店的描述将从 “很好” 调整为 “超棒”。同时,PSI 点评分指标也有所调整,4.7 分及以上的酒店即可拿满分。虽然这只是 0.1 分的细微差距,但对于众多中小酒店来说,总算能在点评分的压力上稍稍松一口气。然而,这也仅仅是暂时的缓解。因为平台交易的底层逻辑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用酒店老板们的话来说,不过是将束缚的枷锁从手脖子换到了脚脖子,限制依然存在。况且,平台规则向来多变,今天降低了标准,明天或许又会提高要求。酒店老板们每天从早到晚,依然需要追着客人说好话、赔笑脸、送礼物,只为换取一个好评。

最重要的是,行业的不景气状况还将持续多久,目前尚未可知。许多中小酒店老板秉持着降本求稳的心态,不敢多聘请员工,甚至计划进一步减员减配,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在这种艰难的市场环境下,无论采用何种手段,对于酒店老板们而言,能够熬过这段艰难时期才是最为重要的。

酒店刷单现象的泛滥,是酒店行业在当前复杂市场环境下的一个缩影。它反映出中小酒店在平台规则与生存压力之间的艰难抉择,也揭示了行业竞争的无序与畸形。刷单或许能在短期内为酒店带来一定的流量和订单,但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对消费者的信任、酒店自身的口碑,还是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都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要想真正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酒店自身提升服务品质,摆脱对刷单的依赖,也需要平台优化规则,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更需要监管部门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市场秩序。唯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让酒店行业走出刷单的泥沼,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