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电行业困局:价格战吞噬利润,创新乏力加剧”价降量滞”恶性循环

从”宅经济”红利到行业寒冬

曾几何时,疫情催生的”宅经济”让小家电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空气炸锅、电烤箱、养生壶等产品成为居家生活的”新刚需”,市场规模迅速扩张。然而,随着红利消退,小家电行业迅速跌入低谷——价格战愈演愈烈,销量却停滞不前,企业利润被不断压缩,甚至陷入”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窘境。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小家电零售量1.37亿台,同比下降1.2%;2023年厨房小家电零售额549.3亿元,同比下滑9.6%;2024年”618″期间,厨房小家电线上零售额同比下降10.3%。曾经火爆的赛道,如今却陷入”量价齐跌”的困境。

价格战:行业自残式的竞争手段

1. 低价策略失效,销量不增反降
打开电商平台,小家电的价格较几年前大幅跳水。曾经300多元的空气炸锅,如今100多元就能买到,甚至90元包邮;电饭煲、电水壶等基础款价格更是腰斩。然而,低价并未带来销量增长,反而让消费者更加谨慎。

2. 企业利润被严重侵蚀
小家电行业本就利润微薄,2023年行业平均利润率仅8.3%。在价格战冲击下,企业盈利空间进一步压缩。例如:

  • 徕芬(高速吹风机品牌)曾以”3000元产品卖599元”颠覆市场,但如今面临更低价”平替”冲击,299元售价仅剩40%毛利,被70%毛利的竞争对手压制。
  • 小熊电器2025年Q1营收增长10.58%,但净利润下降13.96%,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境。
  • 苏泊尔2024年上半年毛利率24.65%,同比下降0.63个百分点。

3. 中小品牌生存艰难
行业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近15%的中小家电企业亏损,部分企业甚至靠压缩打包费勉强维持。原材料(塑料、金属)价格仍高于2020年,叠加物流、人工成本上涨,许多企业卖一台小家电的利润甚至不够支付包装费用。

同质化严重:创新缺失导致”卖不动”

1. 产品雷同,消费者审美疲劳
当前小家电市场,功能高度相似:

  • 电煮锅→加个蒸格、换个配色
  • 养生壶→渐变配色、卡通图案
  • 空气炸锅→容量微调、外观微改
    缺乏真正的技术创新,导致消费者”买回去用了两次就闲置”。

2. 代工厂模式加剧抄袭
许多品牌不搞研发,直接拿现成模具改外观,靠低价抢市场。一位代工厂人士透露:”改个外壳就上新,成本压到最低,价格战成了唯一出路。”

3. 消费者越来越挑剔
电商评价中常见:”功能看着多,常用的就两三个””和家里旧的没区别”。冲动消费退潮后,消费者更理性,不再为噱头买单。

头部品牌也难逃困境

1. 美的:渠道分散,新品乏力
作为行业龙头,美的虽渠道广、品类全,但面临挑战:

  • 线上:与网红品牌争夺流量,推广成本高
  • 线下:门店租金高昂,盈利能力下降
  • 产品:新款与老款差异小,但价格更低,被吐槽”自降身价”

2. 苏泊尔:品类”偏科”,增长乏力
苏泊尔依赖炊具和厨房小家电,但在空气炸锅、扫地机器人等热门赛道表现平平。传统品类增长放缓,新兴领域布局不足,导致被动挨打。

3. 小熊电器:高端化失败,低价难守
小熊电器曾靠”颜值+平价”吸引年轻人,但如今:

  • 百元价位难再降价,否则无利可图
  • 低价拼不过白牌,消费者更倾向更便宜的选择
  • 高端化不受认可,消费者认为”小熊就该便宜”

4. 小崧科技:亏损加剧,订单锐减
2025年上半年预亏2800万-3800万元,同比暴跌808%-1062%,主因市场竞争加剧、订单减少。

破局之道: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

1. 差异化竞争,避免同质化内卷

  • 技术创新:开发真正解决痛点的产品(如更智能的烹饪小家电)
  • 细分市场:针对特定人群(如母婴、健身、宠物)推出定制化产品

2. 提升服务价值,增强用户粘性

  • 增值服务:以旧换新、365天只换不修、旧机抵扣
  • 社区化运营:线下门店提供比价、安装、保养提醒等主动服务

3. 品牌升级,摆脱”廉价”标签

  • 高端化尝试:如戴森通过技术壁垒占据高端市场
  • 场景化营销:强调生活方式,而非单纯功能

4. 供应链优化,降低成本压力

  • 规模化采购:降低原材料成本
  • 精益生产:减少浪费,提高效率

告别”价降量滞”,回归产品本质

小家电行业不能再依赖低价抢市场,而应回归产品本质——解决真实需求,创造用户价值。只有通过创新、差异化和服务升级,才能打破”越卖越亏”的恶性循环,让行业重回健康增长轨道。否则,”价降量滞”将成为常态,最终伤害的是整个产业链和消费者的信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