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科书删改战争史实:当教育成为历史修正主义的工具

学生追问战争真相,教科书却提供模糊答案

“老师,我想弄明白,之前那些战争是怎么爆发的?”——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日本中学教师糀谷阳子陷入沉思。2025年5月31日,在东京举行的”战后80年,历史教科书如何记述战争”研讨会上,糀谷分享了这段经历。她坦言,日本的历史课堂长期聚焦于”受害叙事”,却回避了一个核心问题:日本为何会走向战争?

2025年4月,日本全国初中启用新版历史教材。这些教材经过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对战争历史的表述出现系统性弱化。采用率最高的东京书籍和帝国书院出版社(合计占市场80%)的教科书,在涉及南京大屠杀时,仅以”南京事件”代称,并模糊写道:”在南京,除了士兵,还有很多平民被杀”,却未明确提及加害者是日军。关于”慰安妇”问题,教材完全回避这一词汇,仅以”被动员的女性”等含糊措辞带过,掩盖了日军系统性性暴力的本质。

日本政府的”历史修正主义”策略:从右翼教材到整体右倾

这种删改并非偶然,而是日本政府长期推动的教科书审定政策的结果。2021年,日本内阁会议将”从军慰安妇”等表述列为”不恰当用语”,并要求修改相关教材。文部科学省甚至要求已发放的教科书进行修订,这一政策延续至今,导致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战争责任的表述日益模糊。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右翼的策略已从推广极端右倾教材(如育鹏社、自由社版本)转向推动所有教科书整体右倾。历史教育者协议会前委员长石山久男指出,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修改,比单一极端教材更具危害性。

历史教育的结构性扭曲:割裂战争脉络,淡化侵略本质

新版教科书在结构安排上也暗藏玄机。多数教材将1931-1945年的侵华战争(”日中战争”)与1941年爆发的”太平洋战争”人为割裂,中间插入二战章节。这种写法切断了日本对外侵略的连续性,容易让学生产生”日本是被动应战”的错觉。

曾在埼玉县任教的芳贺和夫对比新旧教材发现,过去明确写有”日本侵略中国”的表述,如今已被”满洲事变””日中战争”等中性词汇取代。这种语言上的”去责任化”,使年轻一代难以认识战争的侵略本质。

“遗忘历史”的代价:日本社会的认知危机

随着战争亲历者逐渐离世,日本社会对战争的集体记忆正快速消退。石山久男担忧地表示:”许多日本人对战争缺乏具体认识,甚至觉得战争没什么大不了。”这种历史认知的空白,正被右翼势力利用来重塑国民的历史观。

《环球时报》记者在走访日本小学时发现,许多学生对二战历史知之甚少。一名曾在北京留学的日本学生坦言:”我知道日本和中国打过仗,但具体细节都不清楚。”这种状况与日本教科书刻意淡化侵略史实密切相关。

教育的责任:直面历史才能面向未来

“如果孩子们不了解战争发生的过程,就无法对现实抱有危机感。”糀谷阳子的这句话道出了历史教育的真谛。南京大屠杀、强征”慰安妇”等史实,已有大量学术研究证实,但教材却未如实反映这些成果。

历史未必会重演,但遗忘历史的代价往往是沉重的。在二战结束80年后的今天,日本社会面临一个根本性选择:是继续通过教科书美化历史,还是勇敢直面过去,让年轻一代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日本未来的发展方向。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