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前夕:教育部划出”红线区”
2025年全国高考进入最后倒计时,教育部于昨日发布《2025年高考十问十答》,其中最醒目的警示是:”不要相信所谓的’命题专家’言论,更不要参与任何形式的’猜题”押题’活动!” 这一提醒背后,是近年来频发的高考诈骗案件与考生上当受骗的惨痛教训。
教育部为何反复强调?
- ”命题专家”身份存疑:
- 真正的高考试卷命题人需签订严格保密协议,全程封闭管理,考前根本无法接触外界;
- 所谓”押题命中”实为博眼球营销,2024年某培训机构宣称”押中90%考点”,经查仅3道选择题相似。
- 作弊手段不断升级:
- 从传统夹带小抄到使用智能设备,甚至出现”微型耳机+AI语音答题”等黑科技;
- 2025年教育部将启用新型反作弊系统,可检测考场内异常电子信号。
- 志愿填报骗局高发:
- “内部指标””低分高录”等套路卷土重来,去年全国查处相关案件127起,涉案金额超3000万元。
二、考前必备清单:细节决定成败
教育部在通知中列出了考生必须遵守的规则,每一条都关乎考试成败:
1. 证件与物品准备
- 双证件齐全:《准考证》+身份证缺一不可,建议多打印几份备用;
- 着装注意事项:避免穿有金属装饰的衣服(含拉链、纽扣),女生最好不戴金属发饰;
- 禁带物品清单:手机、智能手表、电子词典、草稿纸(考场会发放专用纸)。
2. 交通与时间管理
- 提前踩点:建议至少提前一天熟悉考点位置、卫生间分布;
- 避开高峰时段:大城市考点周边6:30-7:30易拥堵,建议乘地铁或步行;
- 应急方案:留存考点电话,遇突发情况立即联系当地考试院。
3. 考场纪律红线
- 手机使用后果:即便只是开机未操作,也会被认定为作弊;
- 答题卡规范: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修改要用橡皮擦干净;
- 时间分配建议:语文/数学留足50分钟写作文/大题,英语听力结束后立即涂卡。
三、骗局揭秘:这些”高考陷阱”要当心!
1. 命题专家骗局
- 常见话术:
- “我是XX年高考命题组成员,内部透露今年考纲变化”
- “参加我的押题班,去年押中XX分原题”
- 识别特征:
- 拒绝提供具体工作单位及证明;
- 要求提前支付”信息费””关系费”。
2. 志愿填报诈骗
- 新型套路:
- 假冒高校招生办打电话称”有补录名额,需交定金”;
- 伪造录取通知书要求先交学费再邮寄。
- 防骗指南:
- 所有正规录取均通过”阳光高考”平台公示;
- 咨询志愿填报直接拨打省考试院官方电话。
3. 考后诈骗重点
- 查分诈骗:
- 伪装成教育部门发送”提前查分链接”(含木马病毒);
- 声称能改分,要求提供准考证号和密码。
- 助学金诈骗:
- 冒充教育局工作人员称”符合条件可领补贴”,诱导转账。
四、权威护航:2025年高考服务升级
教育部今年推出多项便民措施,确保考试公平透明:
- 信息查询更便捷:
- “阳光高考”平台新增AI志愿助手,输入分数可匹配院校;
- 各省开通24小时咨询热线(附号码表)。
- 投诉渠道更畅通:
- 遇涉考诈骗可拨打12391教育部热线;
- 考场违规行为可通过”高考监督”App实时举报。
- 心理支持在身边:
- 全国500所中学配备心理咨询师,提供考前减压服务。
五、给考生与家长的一封信
致考生:
“人生的考场从来不止一个,高考只是其中一站。请相信自己的努力,远离所有’捷径’诱惑。”
致家长:
“您的焦虑会传递给孩子。与其寻找’命题内幕’,不如帮孩子检查准考证是否带齐。真正的’押题’,是让孩子以平常心应考。”
致全社会:
“维护高考公平是每个人的责任。发现可疑信息请立即举报,共同守护千万学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