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公?别提了!有时我都急死了,他三棍子打不出来一个屁!”“我家那口子脾气和我一样爆!吵吵闹闹几十年也过来了……”“最羡慕他俩:她一个眼神他就知道要干啥,那默契绝了!” 在婚姻的长河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截然不同的感慨。恋爱结婚,该找 “相似” 还是 “互补” 的?哪一种夫妻,更容易长久?真相,究竟是怎样?

想象一下,当你兴奋地邀请对方看一部电影时,A 一脸惊喜:“你也喜欢这部?我想看很久了!”B 微微皱眉:“额…… 这种片子会不会很无聊,我可能会睡着!” 你会更愿意和谁接近?答案不言而喻,大多数人会被与自己喜好相似的 A 所吸引。曾经有个说法:“夫妻相”,其实是一种 “自恋” 心理 —— 人会不自觉地被 “长得像自己的人” 吸引(当然,两个人一起生活得久了,也会越来越像)。这种相似性不单单指长相,还包括:喜欢同样的明星、歌曲、食物、运动、电影、书籍;对热门事件或人物有相同的判断和评价;甚至仅仅有共同的一段人生经历。就像偶然间发现 “十年前那场演唱会你也看了?我也在现场!真是太有缘了!” 这般,“相似” 或 “相同”,会带来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容易让人建立亲密关系。“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真的有心理学基础。
当然,有时,我们也会被 “和自己不一样的人” 吸引。初见时,惊叹 “她和我见过的所有女孩都不一样!好酷好有魅力!” 相处中,感慨 “我从来不会 / 不敢这样,我们真的完美契合……” 这种 “找到宝” 的感觉,确实令人 “很上头”。但同时,这种新鲜感或崇拜感往往很短暂,也很脆弱。就如同 “恋综” 里那些美好的皮囊与灵魂互相吸引的过程固然迷人,可 “牵手成功” 之后如何共度人生,才是荧屏外更复杂的课题。你肯定惊讶过:他俩性格完全相反,怎么会是好朋友 / 夫妻?其实只要深入挖掘就会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在一起,总会有一些根本的相同点。
一项发表在《自然・人类行为》(Nat Hum Behav)上的研究,分析了近 8 万对夫妇的数据,观察了 133 种特征。结果发现:伴侣之间的绝大多数(88.7%)特征,都有显著的相似性,而不是互补性!比如,吸烟喝酒的,会找同样爱烟酒的;爱运动的,会找同样爱运动的等等。而 “性格内向还是外向” 反而不那么重要。
最重要的,是两个人的三观。如果一方奋斗拼搏,一方佛系躺平;一方存钱买房,不舍得花;一方热衷消费,享受生活。一方认为 “规则大过天”,一方认为 “找关系能搞定一切”。真的很难长久。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认知鸿沟,可能比人与猩猩之间更远!所以,找对象,或婚后生活,不必过于纠结性格是否一致,而要看两个人对世界、人生、金钱、家庭的根本看法是否和谐。虽然 “性格不合” 是最常见的分手 / 离婚理由,但真实原因或许都是 ——“三观不合”。
还有个研究,调查了 200 对结婚二十年以上的夫妻,发现了婚姻长久的 “小秘密”:其一,愿意好好说话,少抬杠。比如,把 “妻子:‘你眼睛瞎了吗?水池的碗堆两天了都不洗?’丈夫:‘你吼什么?我加班到半夜你关心过吗?真啰嗦!’” 这样的对话,换成 “妻子:‘亲爱的,今晚你能抽 20 分钟和我一起收拾吗?你洗碗我擦地好吗?’丈夫:‘抱歉没注意到,昨天确实太忙了,工作完一定洗!’”。其二,常怀感恩之心,关心在乎对方。每一对相濡以沫的爷爷奶奶,不是 “从不吵架”,而是 “吵不散”—— 即使生气的时候摔门而出,天快黑了也会顺路去菜场买了晚饭回家吃。其三,两个人,都是 “好人”。比如,都讲诚信、不轻易违背承诺、愿意就事论事解决问题而不是发泄情绪等。反而是那些不幸的婚姻,却有着恰恰相反的共同点:不好好说话(比如冷暴力,或人身攻击);打心里看不起对方(比如持续言语或行为打压);长期单方面付出;三观根本就不符……
其实,亲密关系,就像一面镜子。和谁一起过,本质上都是和自己过。无论 “相似” 还是 “互补”,只有拥有成熟心智、懂得经营关系、愿意共同成长的人,才能把日子过好,而不是彼此消耗。好的婚姻,不是谁拯救谁,谁弥补谁,而是两个独立且健全的人,选择携手同行,彼此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