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飞人”落地遇阻:吉祥航空造车梦碎第一公里——从云端到公路的跨界困局与行业启示


一、高调入场:一场充满想象力的冒险

2022年4月,均瑶集团收购云度汽车的消息曾引发热议。作为国内首家涉足造车的航空公司,吉祥航空母公司试图以”航空+汽车”的生态协同打开新增长极。彼时,业内对其”空地联运”的愿景充满期待——乘客购车后可享受免费机票、机场贵宾厅服务,甚至未来可能实现车辆与航班信息的智能联动。

然而,三年过去,这场跨界实验的首个成果——吉祥AIR的落地却显得仓促而乏力。2025年5月,这款定价14.78万-15.98万元的纯电轿车正式上市,但无论是产品力、渠道布局还是生态协同,均未达到市场预期。


二、产品力短板:一场”纸上谈兵”的竞赛

1. 核心参数落后于竞品

对比同价位主流车型(比亚迪海豚、零跑C10、小鹏P5),吉祥AIR在关键指标上全面落后:

  • 动力系统:仅搭载单电机后驱,最大功率147kW/150kW,而零跑C10已配备双电机四驱版本;
  • 智能化配置:缺乏激光雷达、高阶智驾功能仅达L2级,竞品已普遍搭载NOA或城市辅助驾驶;
  • 续航表现:CLTC续航435km-530km的数据中规中矩,但快充功率未披露,实际体验或存短板。

2. “机票权益”成色不足

官方宣称的”3年12张机票”看似诱人,实则暗藏限制:

  • 使用门槛高:需绑定吉祥航空账号,且航线覆盖范围有限;
  • 用户需求错位:购车群体中频繁飞行者占比有限,多数消费者更关注车辆本身性价比;
  • 生态割裂:目前仅单向导流(汽车→航空),反向联动(如机场充电优惠、航空里程兑换充电额度)完全缺失。

三、渠道困局:一场”画饼充饥”的扩张

1. 试驾服务形同虚设

新车上市初期仅在上海开放试驾,全国其他地区消费者只能通过线上了解参数。这种”重宣传、轻体验”的策略导致:

  • 潜在客户难以建立信任感;
  • 口碑传播受限,社交平台差评率攀升(新浪科技评论区已有3条吐槽试驾不便的留言)。

2. 销售网络空白

对比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已覆盖数百城市的渠道布局,吉祥汽车目前仍无公开经销商计划。行业分析师杨怀玉指出:”新能源车竞争本质是渠道之争,慢一步就可能失去整个市场。”


四、跨界魔咒:为何航空公司造车屡屡折戟?

1. 技术壁垒难以跨越

汽车制造涉及三电系统、底盘调校、供应链管理等复杂环节,而航空公司与这些领域几乎无交集。均瑶集团虽通过收购云度汽车获得资质,但后者本身技术储备薄弱(2023年云兔销量仅311辆)。

2. 资金链与研发投入不足

吉祥航空2025年Q1净利润同比下滑7.87%,全年研发费用仅6042万元(不足头部车企零头)。相比之下,小米造车首期投入便达100亿美元,这种差距注定难以支撑长期竞争。

3. 市场教育成本高昂

消费者对”航空跨界车”的认知度极低。新浪科技调查显示,超70%受访者认为”航空公司造车不如专注主业”。品牌溢价能力远低于传统车企或新势力。


五、行业启示:跨界者的生存法则

  1. 聚焦核心优势:若无法实现技术协同(如特斯拉的能源生态),需找到差异化切口(如蔚来换电模式);
  2. 稳扎稳打渠道:新势力普遍经历3-5年渠道建设期,盲目扩张易导致资源分散;
  3. 真实用户价值:避免”买赠式营销”,需通过产品力本身打动消费者。

结语:从云端到泥潭的启示录

吉祥AIR的困境折射出跨界造车的普遍难题——缺乏战略定力与底层能力支撑的野心,终将成为资本市场的泡沫。当航空公司试图用机票”补贴”汽车销量时,或许更该思考:如何先让自己在汽车赛道站稳脚跟?

(本文数据来源:新浪科技、杰兰路、企业财报;观点综合自行业分析师杨怀玉、张书乐)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