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3 日,OpenAI 宣布以约 11 亿美元的全股票交易方式,收购产品实验平台 Statsig。与此同时,Statsig 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Vijaye Raji 将加入 OpenAI,担任新设立的 “应用部门首席技术官”。这一消息瞬间在行业内激起千层浪,毕竟如此高额且迅速的收购行动,绝非 OpenAI 的常规业务拓展那么简单。那么,OpenAI 为何要在此时投入巨资收购一家专注于产品测试与实验的公司,并为应用部门引入新的 CTO 呢?

内忧外患,OpenAI 迫切求变
自 ChatGPT 横空出世,OpenAI 的营收便一路高歌猛进。2025 年 6 月,奥特曼公开宣布,OpenAI 年收入已达 100 亿美元,其主要盈利模式为 ChatGPT Plus 会员订阅以及面向开发者的 API 接口调用收费。这无疑彰显了 OpenAI 技术的市场魅力,也为其研发提供了资金保障。
然而,辉煌背后却暗藏隐忧。大型语言模型的训练与推理对计算资源需求巨大,数据中心的服务器、高性能芯片,以及电力和维护成本堪称天文数字。2025 年 8 月,有消息称 OpenAI 年亏损超 50 亿美元。此外,为维持技术领先,OpenAI 需招揽并留住顶尖 AI 人才,人力成本同样不菲。
奥特曼多次表达 OpenAI 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的意愿,而对一家计划上市的公司而言,构建清晰、稳健且可持续的盈利模型至关重要。仅靠现有会员和 API 收费,虽能维持短期运营,但增长潜力和利润空间有限,难以支撑其成为全球市值顶尖公司的宏伟愿景。
因此,OpenAI 急需探寻新的规模化盈利路径,关键就在于将先进的人工智能模型转化为更多、更好、更具吸引力的具体产品,即实现 “产品化”。此次收购 Statsig,正是 OpenAI 为提升产品化能力迈出的关键一步。
Statsig:产品开发的 “秘密武器”
OpenAI 官方声明显示,此次收购旨在 “加强工程系统、加快迭代速度,并将前沿的 AI 研究转化为人们喜爱的直观、安全和有用的工具”。这表明收购与产品开发及优化紧密相关。
Statsig 并非普通初创公司,而是业界顶尖的实验平台。它提供一套完整工具,助力企业高效进行产品开发决策,涵盖 A/B 测试、功能开关和实时决策系统。A/B 测试能让产品团队向不同用户群体推送同一功能的不同版本,依据数据对比确定最优版本;功能开关可随时开启或关闭新功能,便于小范围灰度测试及问题回滚;实时决策系统则能根据用户行为和数据动态调整产品体验。简而言之,Statsig 提供了一套 “数据驱动产品开发” 的科学方法和工程基础设施,解决了在复杂软件产品中快速、低风险验证新想法,并确保每次改动产生积极效果的难题。
即将担任 OpenAI 应用部门 CTO 的 Vijaye Raji,履历与这一理念高度契合。在创立 Statsig 前,他在 Meta(原 Facebook)工作十年,领导大规模消费产品工程团队,积累了丰富的产品快速迭代和系统优化经验。之后成功打造 Statsig,证明了他将产品开发理念转化为商业产品的创业能力。可以说,OpenAI 收购 Statsig,不仅获得了一个工具平台,更迎来了一位深谙产品之道的 “大将”,其核心诉求便是提升产品化能力,尤其是贴近 C 端,洞察消费市场需求。
谷歌刺激,OpenAI 被迫提速
要理解 OpenAI 这一决策的紧迫性,需将其置于当下激烈的行业竞争格局中审视。不久前,谷歌通过 “nano banana” 项目,展示了强大的产品化执行力。该项目将谷歌的 Gemini 模型,借助敏捷高效的内部开发流程,在短时间内转化为受市场欢迎的产品。据相关团队播客分享及外界分析,“nano banana” 成功的关键在于开发团队精准洞察用户需求、深刻理解底层模型能力,并将二者高效结合。团队秉持以用户为中心的逆向思维,专注打造 “最小可爱产品” 并迅速推向市场验证。
这一案例释放出明确信号:在当前人工智能竞争阶段,胜负关键不仅在于模型参数与基准测试得分,更在于能否快速将模型能力转化为用户愿意付费的产品。“nano banana” 项目的成功,给 OpenAI 敲响了警钟。谷歌借此证明,其不仅拥有与 GPT 系列抗衡的顶尖技术,更具备将技术快速 “变现” 为用户喜爱产品的成熟组织体系。
反观 OpenAI,虽凭借 ChatGPT 先发制人,但在后续产品迭代和功能演进上相对审慎保守。这背后反映出两家公司组织基因的差异:谷歌以产品和工程为核心驱动力,而 OpenAI 长期以来更像以研究为核心的实验室。在市场从好奇转向对实用价值和稳定体验的追求时,OpenAI 的研究导向基因可能成为持续领先的阻碍。谷歌的快速跟进和产品化能力展示,让 OpenAI 深刻意识到,自身急需提升产品化能力以增强团队竞争力。
战略回应,行业竞争新阶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OpenAI 收购 Statsig 的深层逻辑愈发清晰。这不仅是技术和人才的补充,更是对竞争对手战略压力的正面回应,是试图改变自身组织基因的关键举措。Statsig 倡导的产品开发哲学,与谷歌 “nano banana” 项目的成功方法论高度一致。面对竞争对手已验证的成功路径,OpenAI 选择直接收购理念的最佳实践者,以 “金钱换时间”,在瞬息万变的人工智能战场赢得先机。
值得注意的是,收购前 OpenAI 已是 Statsig 的客户,在使用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其价值。他们明白,仅作为外部客户租用工具远远不够,必须将快速实验和数据决策能力融入自身 “血脉”。通过收购,OpenAI 不仅拥有了平台所有权,更纳入了整个平台建设和维护团队。
此次收购也标志着人工智能行业竞争焦点的转变。过去,行业竞争集中在模型 “硬实力”,即模型规模、参数量和学术评测排名,这是 “模型参数竞赛” 阶段。但随着头部模型性能逐渐趋同,单纯提升模型能力的边际效益递减,用户和市场开始关注产品实际体验,包括应用稳定性、功能贴合度、交互流畅性及解决特定场景问题的能力等,这取决于产品化能力。如今,行业竞争已进入 “产品体验竞赛” 下半场,谁能建立更敏捷的开发流程、更频繁地实验、更快速响应用户反馈、更精细打磨产品细节,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对于 OpenAI 而言,此次收购意义重大。管理层已认识到自身短板并积极弥补。可以预见,整合 Statsig 后,ChatGPT 等核心产品的更新频率和功能优化速度有望大幅提升。过去,Statsig 这样的实验平台可能只是传统互联网公司的 “标配”,但在人工智能时代,当产品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时,科学的实验和验证体系变得不可或缺。OpenAI 的这一收购举动,可能引发其他人工智能巨头重新审视自身产品化流程,并加大在相关工具、平台或团队上的投入。未来,围绕 AI 应用开发效率和质量的基础设施,或许将成为新的投资和竞争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