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 9 月 2 日,特斯拉发布 “宏图计划第四篇章”(Master Plan Part IV),马斯克在社交平台表示,未来特斯拉约 80% 的价值将来自人形机器人 Optimus(擎天柱)。

在马斯克的设想中,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能够承担那些重复、枯燥、危险的工作,最终将人类从这些劳动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有创造性的活动。
马斯克对 Optimus 的量产计划十分激进。今年 3 月,他曾表示,特斯拉 2025 年目标生产 5000 台 Optimus,2026 年计划将产量提高至今年的 10 倍,即 5 万台。4 月,马斯克又再度声称,预计到 2029 年,Optimus 机器人每年产量将达 100 万台。
特斯拉在汽车行业的成功有目共睹,这使人对 Optimus 的未来充满期待。但也有人认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Optimus 要想撑起特斯拉未来 80% 的价值,难度极大。
特斯拉的转型之路
特斯拉自 2003 年成立以来,已经发布了四个 “宏图计划”。2006 年,特斯拉发布宏图计划 1.0,核心思想是打造并推广电动车。该计划提出,特斯拉首先将制造一款小批量的跑车(Roadster),证明电动车可以拥有极致性能,然后将用赚到的钱开发一款价格稍低、产量适中的车型(Model S/X),进一步验证技术和商业模式。当公司利润规模进一步扩大时,将制造一款大众化且性价比较高的电动车(Model 3/Y),真正将电动车大规模推向市场。
2016 年,特斯拉发布宏图计划 2.0,提出了要将电动半挂卡车和电动巴士推向市场、开发自动驾驶功能以及启动无人驾驶汽车服务等目标。但马斯克后来坦诚,特斯拉尚未执行该计划。
2023 年,特斯拉发布宏图计划 3.0,致力于推动地球向完全可持续能源的转变,目标是用 10 万亿美元构建一个储能 240TWh、年发电量 30TWh 的可持续能源系统。但该计划被马斯克批评为 “复杂到几乎无人能理解”。
而此次发布的宏图计划 4.0,则将重点放在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特斯拉表示,将打造将人工智能融入现实世界的产品与服务,创造一个 “可持续的富足的未来”。
从这四个宏图计划可以看出,特斯拉的发展重心逐渐从电动汽车和能源领域,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转移。这一转型,既是特斯拉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判断,也是其应对当前市场竞争的策略。
特斯拉的销量困局
近年来,特斯拉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销量增长逐渐放缓,甚至在一些市场出现了下滑的趋势。
在美国本土,今年第二季度,特斯拉在加州的电动汽车注册量下降了 21.1%,已连续第七个季度下滑。作为全美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加州去年占全美零排放汽车注册量的超 30%,是特斯拉在美国的关键市场。
在欧洲市场,特斯拉的表现更让人担忧。瑞典汽车行业数据机构 Mobility Sweden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 8 月特斯拉在瑞典的汽车注册量同比大跌 84%,从去年同期的 1348 辆降至 210 辆。法国方面的数据也显示,8 月新注册的特斯拉汽车数量较 2024 年同期下降 47.3%,而同期法国整体汽车市场增长了近 2.2%。
在中国市场,特斯拉同样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中国乘联分会数据显示,特斯拉中国今年 8 月批发销量为 83192 辆,环比增长 22.6%,但同比下降 4%。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崛起,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逐渐被挤压。
销量持续下滑的同时,特斯拉的股价也一路下滑。截至 9 月 2 日收盘,特斯拉市值已较去年 12 月创下的 1.57 万亿美元历史高点蒸发了 5000 亿美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斯拉急需寻找新的增长点,而人形机器人 Optimus 被马斯克寄予厚望。
Optimus 的优势与挑战
Optimus 并非凭空而来,它依托于特斯拉在汽车领域积累的深厚技术与供应链资源。在技术复用方面,Optimus 在多个关键领域借鉴了特斯拉汽车的成熟方案。
视觉感知上,Optimus 直接采用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FSD)的视觉感知算法架构,搭配与汽车同源的 Autopilot 级摄像头模组,通过优化算法摒弃了昂贵的激光雷达,大大降低了硬件成本。在机械结构设计上,Optimus 的膝关节双枢轴设计,其线性执行器原理与 Model Y 的悬挂系统调节机构相似;能量存储装置的垂直布局实现冷热管理一体化,源自汽车电池热管理技术;第三代机型的手部拥有 22 个自由度,17 个为主动驱动,采用行星齿轮箱与腱绳混合传动方案,既继承汽车变速箱精密制造经验,又通过外置驱动降低维护成本。而且,特斯拉汽车全球超 500 万辆的保有量,每天产生的 PB 级路况数据,能反向滋养 Optimus 的环境感知模型,并通过与英伟达 Omniverse 平台合作,转化为机器人的虚拟训练场景,助力 Optimus 掌握复杂动作。
供应链层面,Optimus 大量沿用 Model Y 的供应商体系,降低了合作沟通成本,还能通过规模化采购压低零部件价格。比如绿的谐波同时为 Optimus 提供谐波减速器,为 Model Y 提供转向系统减速器。这一系列举措,让 Optimus 相比传统机器人公司,在成本控制上具备显著优势。以波士顿动力的 Atlas 机器人为例,其依赖专用伺服电机和液压系统,单机成本高达百万美元;而 Optimus 通过共享供应链,预计大规模生产后价格可控制在 2 万至 3 万美元之间。
但与此同时,Optimus 距离真正撑起特斯拉未来 80% 的价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量产问题首当其冲,截至 2025 年 7 月,特斯拉 Optimus 机器人实际产量仅有数百台,与年初马斯克设定的 2025 年生产 5000 至 1 万台的目标相差甚远。特斯拉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整体营收同比下降 12%,净利润下滑 20.7%,汽车交付量同比下降 13% 至 38.4 万辆,业绩下滑导致研发资源被挤压,原本为机器人采购的零部件因供应链紧张被优先调配至汽车生产线,严重延缓了 Optimus 的量产进程。
技术难题也接踵而至。机械手设计成为关键阻碍,人的手部有 27 块骨骼和 34 块肌肉,实现 24 个自由度,机械手要在有限空间内模拟人手的高自由度运动,对材料的强度、重量和耐磨性要求极高。据科技媒体 information 消息,特斯拉在机械手技术方面遭遇重大难题,致使大量基本完成的机器人因缺少手部和下臂组件而闲置。此外,尽管 Optimus 通过摄像头与算法优化降低了成本,但在雨雾遮挡、强光逆光等复杂环境下,纯视觉系统易出现物体识别延迟,甚至将低矮障碍物误判为地面;在商场等人流量大的动态场景中,感知范围也难以覆盖全维度风险。
供应链上游的原材料风险同样不容忽视。中国对稀土资源的出口管制,给 Optimus 带来巨大挑战。Optimus 手臂关节依赖高性能钕铁硼永磁体,单台机器人需消耗 3.4 千克钕铁硼永磁材料,若达百万台产能,年需求将达 3400 吨,约占全球产量 2.6%。而中国掌控全球 98% 的氧化铽和 99% 的氧化镝供应,且已将部分中重稀土相关物项纳入出口管制清单。特斯拉不得不向中国申请出口许可,并积极研发 “无稀土电机”,寻求从澳大利亚、非洲等地替代供应,但建立新供应链周期长,短期内难以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即便克服了上述重重困难,Optimus 要想创造特斯拉未来 80% 的价值,从市场规模和竞争的角度来看,依旧面临着几乎难以跨越的鸿沟。
德意志银行预测,到 2035 年,Optimus 年收入将达到 100 亿美元,销量为 20 万台;到 2050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 万亿美元。而特斯拉 2024 年营收约 976.9 亿美元,若 Optimus 要贡献 80% 的价值,按特斯拉 2024 年营收推算,其年收入需达到 3908 亿美元。这与德意志银行预测的 2035 年 Optimus 年收入 100 亿美元相比,相差整整 39 倍,意味着 Optimus 要占领约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 39% 的份额。但当前特斯拉在全球纯电动车市场的占比仅为 17.6%,从现有核心业务市场表现看,Optimus 要拿下人形机器人市场 39% 份额,难度极大。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竞争日益白热化。根据新战略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所初步统计,截至 2025 年 4 月,全球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数量已超 300 家,其中中国企业数量超过 150 家。众多竞争对手各有所长,例如越疆科技的 Dobot Atom,具备灵巧操作与仿人直膝行走能力,能完成夹取食物、倒牛奶等动作,起售价仅为 19.9 万元;优必选的 Walker S2,凭借全球首创的自主热插拔换电系统,可实现 3 分钟自主换电与 7×24 小时不间断作业。
高盛的预测则相对更为保守,数据显示,203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总量为 380 亿美元,即便在最乐观情景下也不过 2050 亿美元,2027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为 7.6 万台,2035 年将升至 138 万台。即便 Optimus 能顺利拿下全球近 39% 的市场份额,2035 年最多出货 53.82 万台。按 3908 亿美元的营收目标推算,每台 Optimus 售价将高达 72.61 万美元。但马斯克的目标是大规模量产后将成本控制在 2 万至 3 万美元,如此高昂的售价不仅背离成本控制初衷,更将使 Optimus 彻底丧失市场竞争力。
从增长速度来看,目前 Optimus 实际产量仅几百台,即便按马斯克所说,2026 年产能达到 10 万台,要从 10 万台增长到 2035 年的 53.82 万台,年增长率需维持在 17% 左右;而营收要从假设的 30 亿美元(按 2 万至 3 万美元单价,10 万台销量估算)增至 3908 亿美元,年增长率需超过 70%(按 2035 年实现营收 3908 亿推算),实现难度堪称天文数字。更何况,在高盛最乐观预测下,203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为 2050 亿美元,即便 Optimus 占领全球市场 39% 份额,也只能获得 799.5 亿美元营收,仅为目标 3908 亿美元的五分之一。
此外,人形机器人作为新兴产品,消费者与企业对其接受度的培养需要漫长过程,特斯拉推动市场普及需投入巨额营销与教育费用,这无疑将进一步加重成本负担,大幅延缓盈利周期。
结语
综合来看,马斯克期望 Optimus 创造特斯拉未来 80% 的价值,这一设想在现实面前困难重重,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不可否认,特斯拉凭借技术复用战略,为 Optimus 构筑了一定的先发优势,供应链共享、FSD 算法迁移以及汽车产业丰富的量产经验,都让 Optimus 起点颇高。但仅从高盛与德银的预测数据对比,就足以看出实现这一目标的艰巨性,更遑论 Optimus 在量产、技术、稀土供应等方面面临的棘手难题。
马斯克提出的 80% 价值论,更像是特斯拉在汽车制造业增长乏力背景下,向 “AI + 机器人” 产业全面转型的战略宣告,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战略愿景,而非基于当下现实的精准判断。
展望未来,Optimus 或许能够在某些特定工业场景实现小规模应用,但距离真正成为支撑特斯拉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承担起 “八成江山” 的重任,还有着难以丈量的距离,这一充满挑战的征程,仍需时间去给出最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