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国唯一的地下四合院 —— 地坑院: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的交融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隐藏着许多令人称奇的建筑瑰宝,地坑院便是其中之一。它作为全中国独一无二的地下四合院,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人的目光。

地坑院,主要分布在甘肃省、陕西省和河南省三门峡市等地,有着 4000 多年的悠久历史。河南省三门峡市的西王村,便是地坑院的典型代表村落之一。这里地处河南省、山西省和陕西省的交界处,海拔 1000 多米,属于秦岭山脉的一部分 。走进西王村,仿佛踏入了一个别样的世界,村里苹果树、野柿子树硕果累累,村民们在屋旁晾晒着玉米,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

地坑院的建造堪称一绝。先在平地上向下深挖一个深六七米,长宽十来米的深坑,以此深坑作为庭院。然后,在坑的四壁精心开凿 10 – 14 个圆拱形窑洞,这些窑洞各司其职,分别作为客厅、卧室、厨房、厕所、畜圈等功能区域 。其中一个窑洞会被巧妙地凿成斜坡,与地面相连,成为整个地坑院的入口。在过去条件艰苦、物资匮乏的黄土高原地区,地坑院的出现无疑是当地村民智慧的结晶 。

从成本角度来看,修建地坑院几乎不需要花费过多的钱财。在那个农村家庭孩子众多、生活条件较差的年代,老一辈人往往没有足够的财力和能力为孩子们准备住处 。而地坑院的建造,利用农闲时间,一年半载便能完成,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成本 。从居住体验来说,地坑院有着令人惊叹的冬暖夏凉特性 。三门峡地区四季分明,夏天酷热难耐,温度接近 40 度,冬天又极为寒冷,最低能达到零下十几度,且降雪量大 。但神奇的是,地坑院内部一年四季的温度都稳定在 20 – 25 度之间,夏天无需开空调,冬天也不用任何取暖设施,为居住者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 。

也许有人会好奇,地坑院建在地下,下雨时会不会被淹呢?其实,古人在设计地坑院时早已充分考虑到了这个问题 。三门峡属于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较少,仅有 500 毫米左右 。并且,每个地坑院的中间都设有一个大水槽,雨水落下后会流入水槽,然后慢慢渗透到地底下 。千百年来,当地居民一直依靠这种方式有效地解决了排水问题 。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坑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由于其不再能完全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加上极端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大量的地坑院遭到损毁和荒弃 。自 80 年代起,政策上不再允许新挖地坑院,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逐渐走向衰落,数量正在渐渐减少 。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如今有不少人开始意识到地坑院的价值,并积极投身于保护和改造工作中 。90 后女孩朱十七便是其中的一位,她在地坑院出生长大,2020 年毅然辞去城里的工作,回到老家,决心通过自己的力量拯救地坑院 。2023 年,她与香港大学建筑学院的老师林君翰、Lidia Ratoi 和 Olivier Ottevaere 合作,带领上百位学生与当地工人,对家中的百年地坑院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投入资金上百万 。在改造过程中,他们将传统挖窑洞的方式改为砖砌,使建筑更加坚固耐用 。同时,打通了窑洞之间的间隔,并在顶部开设天窗,让更多的阳光能够照进地坑院,改善了采光和通风条件 。在庭院中央,运用先进的 3D 打印技术打造了一座多功能花园,为古老的地坑院增添了现代科技的魅力 。此外,还在院子上方覆盖了一张巨大的 “网状屋顶”,不仅起到了一定的防护作用,还为整个地坑院增添了独特的美感 。改造完成后的地坑院,成为了村民们举办婚礼葬礼、聚餐、演出、休息等活动的绝佳场所,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

中国台湾出生、美国长大的建筑师林君翰,已经扎根中国乡村近 20 年,参与了 20 几个项目 。他从乡村建筑中汲取了大量的灵感,他认为 “建筑表达的是生活,农民建房子,非常聪明、有创意” 。通过他们的努力,地坑院正逐渐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既保留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适应了现代生活的需求 。地坑院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独特代表,它不仅是一种居住形式,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文化教科书,见证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相信在未来,它将继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吸引更多的人去了解和欣赏 。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