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收到这东西,千万要警惕!它会爆炸、会 “放毒”

在日常生活中,干冰作为一种常见的保鲜材料,频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当我们网购生鲜时,卖家常常会在包装中放入大量干冰,以防止食物变质;在一些餐饮店中,为了营造 “仙气飘飘” 的独特效果,无论是上菜环节还是调制鸡尾酒时,干冰都大显身手。然而,这个看似普通的 “小冰块”,实则暗藏巨大危险,若储存或使用不当,极有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不久前,湖南一位 14 岁的少年,在父亲网购的冰激凌箱子里发现了用于冷藏的干冰。少年误将干冰当作玩具,捏在手中反复摇晃。谁能想到,仅仅片刻之后,密封袋里的干冰突然爆炸。刹那间,少年的右手鲜血直流,拇指虎口处被撕开一道长达约 10 厘米的狰狞伤口,拇指也不幸骨折,场面惨不忍睹。

无独有偶,贵州的一位网友,出于节约的想法,把购买鲜货后剩余的干冰放入矿泉水瓶,随后存进冰箱,打算日后再次利用。但他万万没有料到,干冰在冰箱这个相对密闭的空间里突然爆炸。巨大的冲击力使得单侧冰箱门整个被炸飞,冰箱内的物品也因这突如其来的爆炸四散一地,一片狼藉。

为何这种看似温和的 “小冰块” 会拥有如此惊人的破坏力呢?实际上,干冰并非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由水冻结而成的冰。它是二氧化碳(CO₂)的固态形式,在常温常压的环境下,不会经历融化成液体的过程,而是直接从固态升华为气态,因而被称作 “固态二氧化碳”。干冰的温度极低,可达到 -78.5°C,与普通冰 0°C 的温度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是名副其实的强力低温冷却剂。想象一下,若是将手毫无防护地伸进温度低至 -78.5°C 的 “冰” 中,短短几秒钟,皮肤就会遭受 “冷烧伤”。此时,血管会迅速收缩,细胞内部水分结冰,进而导致组织坏死,这种伤害远比开水烫伤要严重得多。消防人员曾通过用猪肉模拟人体皮肤的实验,直观地展示了徒手接触干冰的可怕后果,令人触目惊心。

除了低温带来的伤害,干冰的 “特异功能”—— 直接从固体转变为气体,且不经过液态阶段,也隐藏着巨大风险。这一特性在诸多实际场景中确实具有显著优势。比如在冷链运输和食品冷藏领域,干冰不会留下任何液体残渍,能完美保持货物的干燥环境;干冰颗粒作为无水无残留的喷射介质,在清除油污、油漆等顽固污渍时表现出色,还不会对物体表面造成丝毫损伤;在医学领域,无论是皮肤科的冷冻治疗,还是器官运输过程中的温控保存,干冰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这一特性也存在极大的隐患。在常温环境下,干冰会迅速升华。一块标准重量为 1 千克的干冰,大约在 24 小时内就会完全升华为气体。这种直接的升华意味着体积会在瞬间膨胀 800 至 1000 倍。倘若将干冰放置在密封容器中,如常见的塑料瓶、保温盒等,随着干冰不断升华,容器内的压力会急剧飙升,最终的结果必然是 ——“啪” 的一声,容器承受不住压力而爆炸。

可能有人会疑惑,既然干冰在常温环境下有爆炸风险,那么将其放置在冰箱的冷冻层,是否就能高枕无忧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冰箱的冷冻层温度一般处于 -15℃ 到 -25℃ 之间,对于需要在 -78.5°C 环境下保持固态的干冰来说,这个温度仍然过高。在冰箱的冷冻层中,干冰依然会持续升华,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随着气体的不断积聚,冰箱内部压力逐渐增大,最终极有可能引发爆炸,这也是为何不能将干冰存放在冰箱冷冻层的原因。

而干冰最为隐蔽且致命的 “杀招”,则是它升华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无色无味,且密度比空气大,会像水一样 “流” 到低处并逐渐聚集。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超过 8% 时,人体就会如同离开水的鱼一般,陷入呼吸困难的困境,短短几分钟内便会失去意识,昏迷倒地。一旦二氧化碳浓度达到 20% 以上,死亡往往会在转瞬之间降临,整个过程悄无声息,没有刺鼻气味,也没有明显的征兆,受害者可能仅仅只是感觉有些困倦,随后便陷入昏迷,最终失去生命。国外曾有这样一则令人痛心的案例报道:2025 年 7 月 4 日,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对夫妇在家中筹备派对时,将干冰存放在地下酒窖中。由于酒窖空间相对密闭,干冰迅速升华成二氧化碳,瞬间将这个空间变成了致命的 “毒气室”。当夫妇二人进入酒窖时,毫无防备地吸入了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身体迅速失去知觉,昏迷不醒,最终再也没能走出这个夺命之地。消防队员在接到报警赶到现场时,酒窖内浓烈的化学气味甚至迫使他们不得不暂时退出现场,直到佩戴好专业的呼吸器后,才得以再次进入酒窖展开救援,但此时一切都已经为时已晚。

尽管干冰存在诸多风险,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生活中确实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制冷剂。我们也无需因噎废食,对干冰谈之色变,只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就能在享受其便利的同时,有效规避潜在风险。

在处理含有干冰的物品时,务必做好防护措施。首先,要佩戴厚实的隔热手套,这是防止干冰低温冻伤皮肤的关键防线。同时,还需时刻留意,避免干冰碎片意外飞溅,对眼睛和面部造成伤害。家中若有小朋友,家长们更要格外注意,务必反复告诫孩子,千万不能将干冰放入口中。因为干冰在口腔内会迅速升华,这一过程会吸收大量热量,对口腔和呼吸道造成极其严重的伤害,稍有不慎,便可能酿成大祸。

在存储方面,一定要牢记避免将干冰密封存放。生活中,有些朋友可能会看到快递附赠的干冰,想着将其 “废物利用”,先放入冰箱保存,待日后自己需要保鲜物品时再取出使用。在此,必须郑重提醒,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且危险的!绝对不能将干冰放置在密闭的冰箱中,同时也要注意,干冰不应直接接触冰箱的玻璃搁板,以防低温导致玻璃冻裂。使用干冰时,务必选择通风良好的环境进行操作,严禁在车内、地下室等密闭场所大量使用干冰。对于残余的干冰,正确的处理方式是将其放置于通风良好的开阔区域,让其自然升华,切不可将其丢进马桶、下水道或垃圾桶,以免引发不必要的危险。

倘若不幸因干冰导致受伤,应立即采取正确的应急救治措施。若发生皮肤冻伤,应立即停止接触干冰,随后迅速用 37℃ – 39℃的温水(注意,绝不能使用热水)缓慢对冻伤部位进行复温,同时要特别注意,切勿揉搓受伤皮肤,因为揉搓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组织损伤。若误食干冰,此时千万不要催吐,因为干冰在体内升华会产生大量气体,催吐极有可能造成内脏破裂,危及生命,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救助。一旦遇到因大量干冰升华导致二氧化碳中毒的情况,需立刻将伤者转移至空气流通顺畅的环境中,同时松解伤者的衣物,使其保持平卧姿势,若伤者呼吸微弱或已停止呼吸,必要时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或心肺复苏(CPR)急救。但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有应急处理措施都只是临时的,对于任何与干冰相关的伤害,最为关键的是要在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尽快将伤者送往医院进行专业治疗,切不可因延误治疗而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干冰虽小,但其蕴含的能量和潜在风险却不容小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干冰的特性,掌握正确的使用和处理方法,时刻保持警惕,才能有效避免因干冰而引发的各类危险,确保自身和家人的生命安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