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一虚,美貌 “垮” 一半!脸上有这 8 个信号,说明脾胃正在求救

中医古籍《脾胃论》中提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一语道破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核心地位。脾胃被称为人体的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水液代谢起着关键作用。然而,有些人忽略了秋季正是调养脾胃的黄金时期。此时加以养护,往往能收获事半功倍之效。

经历一整个夏天的冷饮不断、空调常开等不良生活习惯,很多人的身体已变得虚弱。再加上入秋后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增大,不少人的脾胃运化功能进一步受到影响,一旦遭遇外界变化,便容易引发不适甚至患病。正所谓 “病在脾,愈在秋”。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也应顺应自然敛藏的节奏,注重内在调理,尤其应把握时机修复脾胃,把夏天的消耗,在秋天养护回来。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其运化能力直接影响全身的营养供给和能量代谢。在秋季做好脾胃的养护,不仅能增强免疫力、提升人体正气,还能为冬季的阳气封藏与能量储备奠定坚实基础。因此,脾胃虚弱的人,更要抓住初秋这个脾胃恢复的 “黄金期”,好好调理。那么,如何判断自己的脾胃是否虚弱呢?其实,脾胃虚弱常常会在脸部有 8 个表现。

面色发黄

健康人的面色应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而脾胃虚弱者,气血生化不足,无法滋养面部,面色就会变得萎黄,就像枯萎的花朵失去生机与光泽。脾胃就如同身体的 “加工厂”,负责将食物转化为气血。当脾胃功能减弱,这个 “加工厂” 的效率降低,生产出的气血减少,面部肌肤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滋养,自然就会失去往日的红润,变得发黄。

唇色偏白

俗话说: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胃好的人嘴唇红润、干湿适度、光滑有弹性。当脾胃虚弱时,嘴唇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滋养,就会出现颜色淡白,甚至干裂起皮的情况。而且,嘴角还可能经常出现溃烂等问题。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嘴唇就像是脾胃健康的 “显示器”,脾胃输送的气血充足,“显示器” 就会色彩鲜艳;脾胃气血不足,“显示器” 便会黯淡无光。

有黑眼圈

中医认为,眼睑属脾。脾胃虚弱会导致水湿运化不畅,久而久之,湿浊积聚在下眼睑,形成黑眼圈。脾胃正常工作时,能将身体内的水湿合理代谢出去。但脾胃虚弱后,水湿代谢就会出现故障,就像家里的排水管道堵塞,水开始在各处积聚,下眼睑这个较为薄弱的地方就容易被水湿 “占领”,形成黑眼圈。

鼻尖黯淡

鼻头的颜色能反映脾胃的健康状况。正常情况下,鼻头应该是明亮、润泽的。若脾胃虚弱,鼻头会失去光泽,变得黯淡无光,仿佛蒙了一层灰。这是因为脾胃的气血无法充分滋养鼻头,使得鼻头的色泽发生改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脾胃功能的减弱。

常流口水

脾主肌肉,脾气虚弱时,面部肌肉松弛,对口腔的约束能力下降,就会导致口水外流。尤其在侧卧时,流口水的现象可能会更明显。脾胃对肌肉有一定的约束和控制作用,当脾胃虚弱,这种约束能力减弱,口腔周围的肌肉也变得松弛,无法很好地控制口水,从而出现流口水的情况。

鼻翼发红

如果鼻翼经常发红,可能是脾胃有热。脾胃积热会熏蒸于鼻,使鼻翼部位出现发红的现象,同时可能还伴有口臭、便秘、食欲亢进等症状。当脾胃内有积热时,热气会循着经络向上走,到达鼻翼部位,导致鼻翼发红,就像身体内部的 “小火苗” 在鼻翼这个地方冒了出来。

皮肤松弛

脾胃虚弱会影响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皮肤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供应,胶原蛋白流失加速,就会变得松弛,缺乏弹性,容易出现皱纹,整个人看起来也会比实际年龄更显老。脾胃负责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并输送到身体各处,包括皮肤。脾胃虚弱时,输送给皮肤的营养减少,皮肤就像缺乏 “养分灌溉的土地”,逐渐变得松弛、失去弹性。

面部色斑

气血不畅是脾胃虚弱的常见问题。气血不能上荣于面,导致面部色素沉着,形成斑点。而且这种斑通常颜色较暗,边界不清晰,多分布在两颊、额头等部位。脾胃虚弱影响了气血的生成和运行,使得面部气血不顺畅,就像道路堵塞,垃圾(色素)容易堆积,久而久之形成色斑。

中医强调,脾胃应 “娇养”,建议人们日常调整饮食、行为和情绪等细节,从而实现对脾胃温和细致的养护。秋季养脾胃,可以试试下面这些方法。

多吃温热食物

秋季养脾胃首选温热性食物,如南瓜、山药、红薯、胡萝卜、板栗等有健脾益气的功效;生姜、葱白、桂皮、花椒(少量)有温中散寒的效果。一碗热腾腾的南瓜小米粥,或山药炖排骨,都是绝佳选择。这些温热性食物就像是给脾胃带来温暖的 “小太阳”,有助于脾胃更好地发挥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循序渐进温补

秋季饮食要避免骤然大补,可少量添加羊肉、鸡肉等温补食物,炖煮时加入生姜、当归等调和。秋季进补就像给脾胃一个适应的过程,不能一下子给它太多 “任务”。循序渐进地温补,让脾胃有时间适应新的食物,避免因负担过重而出现消化不良等问题。

尽量少食多餐

秋季气温下降,人体代谢相对减缓,因此应适当减少每餐的进食量,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以减轻脾胃负担。就像一辆车,在路况不好(脾胃功能相对较弱)的时候,每次少装一点货物(食物),多跑几趟,这样既能保证运输(消化吸收),又不会让车(脾胃)过于劳累。

日常劳逸结合

“劳则伤脾胃”,很多人不知道,身心过度劳作,会导致脾胃功能受损。中医提倡 “子午觉”:尽量夜间 11 点之前入睡,中午小憩 15~30 分钟。良好的作息能让脾胃在休息中得到恢复,就像机器需要定期保养一样,脾胃也需要充足的休息时间来维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多按揉神阙穴

神阙穴(位于肚脐正中央)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同时还能温通阳气、强身祛病。可以将双手手心搓热,轮流交替去温暖神阙穴。这种简单的按摩方式,如同给脾胃这个 “发动机” 注入一股暖流,促进脾胃的气血运行,增强脾胃功能。

踮脚尖调经络

从中医经络角度看,踮脚尖可以刺激足阳明胃经。这条经络经过脾胃,能起到调节脾胃功能的作用,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动作要领为双脚并拢,站直身体,慢慢抬起脚跟,尽量抬高,然后缓慢放下,重复进行。每次练习 10~15 次,每天可进行多组。踮脚尖这个小小的动作,就像启动了脾胃经络的 “小开关”,促进脾胃经气的流通,帮助脾胃更好地工作。

调脾胃多单举

八段锦中有句话叫 “调理脾胃须单举”。通过肢体的伸展和扭转,对脾胃起到按摩和拉伸的作用,促进脾胃气机的升降,调节脾胃功能。动作要领:站立位,双脚与肩同宽。左手掌根上撑,上举至头左上方,右掌心向下按,做上下拉伸动作,然后交换右手在上,左手在下,重复动作。每次做 5 – 10 组。这种类似瑜伽的伸展动作,能帮助脾胃进行 “内部调整”,让脾胃的气机更加顺畅,提高脾胃的消化和运化能力。

避寒凉多保暖

脾胃喜欢温暖的环境。生活中切忌贪凉,空调、电扇不可直吹腹部,更要注意在气温下降时做好腹部保暖,切莫美丽冻人。腹部是脾胃所在的位置,给腹部保暖,就像给脾胃穿上了一件 “温暖的外套”,能让脾胃在适宜的温度环境中更好地工作,避免因受寒而影响功能。

调节异常情绪

中医认为 “思虑伤脾”。秋季易生悲秋之情,过度忧思会直接影响脾胃功能。应保持心情愉悦、恬淡平和,多参与轻松愉悦的活动,欣赏秋日美景,使气机舒畅,脾胃自安。情绪和脾胃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良好的情绪能让脾胃的气机运行更加顺畅,就像阳光明媚的天气有利于植物生长一样,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脾胃发挥正常功能。

多做温和运动

很多脾胃病与运动不足有关,中医有 “以动助脾” 的养生观念。运动能促进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并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日常可以选择慢跑、快走、游泳、瑜伽等柔和的运动,使气血运化起来。饭后可以先休息 10~30 分钟,然后到户外散散步。运动就像给脾胃注入了活力,让脾胃的 “工作效率” 大大提高,帮助身体更好地消化食物,吸收营养,从而保持脾胃的健康。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