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岁高中生推翻 40 年数学猜想,“解题” 过程曝光

在数学的世界里,猜想犹如神秘的宝藏,吸引着无数智者为之探索。40 多年来,数学界普遍相信 Mizohata-Takeuchi 猜想是正确的,尽管它从未得到证明。这个诞生于上世纪 80 年代的猜想,是连接调和分析、偏微分方程和几何分析的核心桥梁。其核心观点是,只要每条直线方向的权重积累都不太大,傅里叶传播就不会非常集中。一直以来,它被视为通向解决傅里叶限制猜想的希望之一,倘若它被推翻,那么几十年来关于傅里叶限制、PDE 良性等核心问题的思考,都不得不重新更改思路,例如 Stein 猜想也将随之不成立。

但如今,一位年仅 17 岁的少女扔下了一枚 “重磅炸弹”,成功推翻了这一存在 40 年之久的数学猜想。她就是汉娜・凯罗(Hannah Cairo)。而这一切,最初竟源于一份家庭作业。

完成作业时发现 “反例”

汉娜・凯罗出生在巴哈马群岛,自幼便对数学展现出浓厚兴趣,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打记事起就对数学很感兴趣” 。正式深入高等数学领域,是在她搬到美国之后。身为高中生的她参加了 UC 伯克利的数学夏令营,期间,她主动给教授们写信,介绍自己读过的数学领域书籍,并询问能否旁听课程。许多教授被她的热情与好学打动,纷纷答应,这其中就包括张瑞祥教授。

张瑞祥,本科毕业于北大数院,在大神云集的北大数院,他也是当之无愧的 “拿奖王”,斩获众多荣誉,包括北京大学五四奖章、国家奖学金、廖凯原奖学金、三好学生等,同时在数学竞赛中表现卓越,如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数学类)全国一等奖,第二届丘成桐大学生团体金奖,以及个人代数银奖、几何银奖、分析银奖,个人全能金奖等。2017 年,他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AS)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开展博士后研究,2021 年正式加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系,成为助理教授,在现代调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组合几何领域颇有建树,2023 年更是荣获有 “菲尔兹风向标” 之称的 SASTRA 拉马努金奖。

一次,张瑞祥教授给学生们布置家庭作业,让他们从几个猜想中选一个进行论证,其中就包括 Mizohata-Takeuchi 猜想的更简单形式,而原始猜想则作为选做题给出。汉娜选择挑战这一猜想,在深入研究过程中,她渐渐发现,或许可以通过构造反例来推翻这个被学界普遍认可的猜想。

为了构建反例,汉娜运用了多种数学工具,如分形理论等。每一步推理她都精心设计,步步为营。经过多次失败的尝试,她终于成功找到了 Mizohata-Takeuchi 猜想的反例。

但当她兴奋地将自己的发现告知导师张瑞祥时,却没有立刻得到认可。毕竟,一个存在了 40 年且被学界广泛接受的猜想,怎么可能轻易被一个 17 岁的高中生推翻呢?汉娜花了很长一段时间,通过严谨的论证和详细的解释,才成功说服导师,自己提出的反例是正确的。

究竟什么是 Mizohata-Takeuchi 猜想?

Mizohata-Takeuchi 猜想主要出现在傅里叶分析和偏微分方程(PDE)领域,其根源可追溯到上世纪 70 – 80 年代对偏微分方程解的良定性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对一阶扰动的薛定谔方程的行为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发现某些与傅里叶变换相关的加权 L2 不等式,和解的存在性与唯一性紧密相连。

简单来说,傅里叶分析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数学工具,其核心思想是把复杂的函数分解成一组正弦波或余弦波的组合,能够将看似复杂的对象,如信号、图像、函数等,转变为频率的叠加,在信号处理、音频分析、金融等众多领域广泛应用。

若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类比 Mizohata-Takeuchi 猜想:假设你在一个房间里说话,声音从嘴巴发出后向各个方向传播。此时,数学家们关心的是,如果你在某些方向上挂了吸音板(这就相当于给这些方向加上了一个 “权重”),那么能否通过 “这些方向上的吸音效果”,来估计你说话的总音量?这里的 “总音量” 用傅里叶延拓算子(extension operator)表示,“方向上的吸音效果” 则是 X – ray transform,也就是沿每条直线把权重 w (x) 加起来。该猜想认为,如果知道 w (x) 沿所有直线方向的积分都不大,那么这个傅里叶扩展 Ef (x) 在整个空间的加权 L2 也不会太大。

其具体形式为:对于任意 C2 的曲面,设扩展算子为某种形式,猜想认为存在如下加权不等式成立,其中 E (f) 是 f 的傅里叶延拓算子,Xw 是 w 的 X – Ray transform。

而汉娜提出的反例表明:对于任意不在某个平面上的 C2 曲面 Σ,可以构造一个非负权重函数,使得对于某些特定的 f 和 w,积分的下界比猜想中的上界多了一个 log R 的因子,这就意味着 Mizohata–Takeuchi 猜想整体不成立。

在论文中,汉娜首先证明了关于正测度的 X – Ray transform 变换的 Lp 估计,对于满足一定条件的函数 h,证明了特定的式子成立,其中 p∈[1,∞] 且满足相应条件。她利用 projection – slice 定理,将 X – Ray transform 与傅里叶变换联系起来,再通过 Minkowski 不等式和 Hausdorff – Young 不等式,推导出上述估计。当 p = ∞时,还证明了估计的最优性。

接着构建反例,她通过选择超曲面 Σ 上的一组 R – 1 点,其中 N ~ log R,并构造一个特殊的格点集 Q,使得这些点的平移和组合能够产生足够多的重叠,从而导致积分下界显著增加。之后又构建了一个几何引理,证明存在一组点,使得这组点的投影在任何方向上都不会有过多重叠,这个引理确保了反例构造的有效性。此外,论文还提出了一种局部版本 Mizohata–Takeuchi 猜想,即引入 Rε 的微弱损失是否仍可能使不等式成立。

17 岁天才少女即将开启博士生涯

如今,这位天才少女汉娜・凯罗已经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登台演讲。在今年 6 月 9 日至 13 日于西班牙举行的第 12 届国际调和分析和偏微分方程大会(被称为 El Escorial 会议,在该领域极负盛名)上,她发表了预定演讲之一。令人惊讶的是,面对众多专业学者,她没有丝毫紧张,反而乐在其中。这或许得益于她日常就经常给别人讲解问题,即便是比自己大的学生,她也毫不吝啬分享自己的知识。

汉娜即将赴马里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且她还希望在未来组建自己的团队。而她的导师,将继续由张瑞祥教授担任。

回顾整个历程,汉娜・凯罗的成功绝非偶然。她对数学纯粹的热爱,驱使她主动探索高等数学知识;在面对难题时,她展现出的坚持不懈和独特的逆向思维,让她能够另辟蹊径找到反例;而在说服导师的过程中,她所表现出的严谨论证能力,更是体现了她扎实的数学基础。相信在未来的数学研究道路上,汉娜将继续绽放光彩,为数学领域带来更多令人惊喜的成果。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