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 IP 短剧化:情怀引流,能否 “长红”?

在当下的影视市场中,短剧正经历着从边缘走向主流的蜕变。曾被视为 “小众”“粗糙” 代名词的短剧,凭借其独特的内容节奏与传播模式,成功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内容消费赛道。而随着这一赛道的逐渐升温,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经典 IP 被卷入短剧化的浪潮之中,引发了观众复杂的情感反应与行业的深度变革。

《亮剑》短剧引热议:噱头还是创新?

当 “《亮剑》原班人马拍短剧” 的消息传出,宛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亮剑》作为国产电视剧的经典之作,2005 年首播便创造收视奇迹,平均收视率高达 11.42%,最高达 13.7%,力压《大宋提刑官》,成为当年央视收视之冠,豆瓣评分至今稳定在 9.5 分的高位。此后,随着互联网兴起,剧中 “意大利炮” 等热梗频出,使其在网络时代持续焕发活力,成为国民级网络 IP。

此次《山河回响》打着《亮剑》原班人马旗号,迅速吸引海量关注。抖音话题围观人数超 827.8 万,微博上众多蓝 V 账号纷纷转发,B 站 UP 主也借此制作混剪视频。然而,拨开宣传迷雾,这部短剧与《亮剑》关联仅存于演员层面。剧情采用双线叙事,一条聚焦战争年代情报员护电台,另一条则是当代大学生与神秘电台的奇妙联系,这种设定在《黑洞频率》《信号》等影视作品中已有先例。并且,在纪念抗战胜利 80 周年的大背景下,该剧由新华社、陕西广电指导创作,带有鲜明的时代任务属性。可见,此番操作更像是借《亮剑》IP 热度进行的一次营销,却也凸显出经典 IP 在短剧营销中的强大 “吸睛” 能力。

经典 IP 短剧化:旧瓶如何装新酒?

据不完全统计,当下已有十多部经典影视作品踏上短剧化征程。从《大话西游》《还珠格格》这类年代久远的影视瑰宝,到《隐秘的角落》《庆余年》《新闻女王》等近年爆款,经典 IP 覆盖范围广泛。观众起初担忧经典被魔改、过度消费,但实际作品给出不同答案。

以《庆余年》短剧为例,《庆余年之少年风流》《庆余年之帝王业》讲述的是影视剧前传故事。《庆余年之帝王业》聚焦诚王世子李云潜(即后来的庆帝)在叶轻眉、五竹助力下夺嫡称帝的历程,填补了原作时间线上的空白,还巧妙融入 “巴雷特狙击枪” 等经典梗。饰演李云潜的演员曾在原版中出演人气配角燕小乙,虽有跳戏争议,但也引发 “庆帝变燕小乙” 话题,为短剧带来超高流量。该剧上线 72 小时播放量破 6000 万,抖音总播放量超 8300 万,证明短剧改编并非单纯卖情怀,而是立足原作讲新故事,契合短剧内容特点。

平台混战,经典 IP 成 “香饽饽”

早期,短剧改编多钟情于网文 IP,像《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等爆款皆脱胎于此。网文虽剧情狗血、模式化严重,但因短剧播出渠道灵活、观众宽容度高,且有独立 APP 平台,大量网文得以快速影视化,为市场提供稳定内容。

时过境迁,短剧开始拥抱经典 IP,这背后是行业精品化趋势与平台竞争的双重推动。2024 年以来,在政策引导下,微短剧市场规模持续攀升,用户规模截至 2024 年 12 月达 6.62 亿,半年增长 14.8%,市场规模预估 2024 年达 504.4 亿元,有望超越电影市场。在此诱惑下,传统内容平台纷纷下场。

2024 年 7 月,芒果 TV 等官宣三年三部琼瑶 IP 短剧改编计划,今年一季度《还珠格格》短剧完成备案。爱奇艺则在今年 3 月联合多方发布百部港片微剧计划,瞄准《猛龙过江》等经典港片 IP。红果短剧推出 “果燃计划”,以资金、流量扶持优秀短剧项目。从政策导向到平台布局,经典 IP 改编因契合短剧创作习惯、自带流量,成为行业未来趋势。

经典 IP 短剧化,为短剧行业注入一剂强心针,带来流量与关注度。但在这股热潮背后,隐患亦不容忽视。经典 IP 授权成本高,抬高制作门槛,对制作方项目把控能力提出挑战。若制作方一味追逐流量、粗制滥造,经典 IP 不仅无法为短剧赋能,反而可能因改编失败而折损自身价值。未来,如何在情怀引流与品质创作间找到平衡,让经典 IP 在短剧领域实现真正的 “长红”,是整个行业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