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职场,35 岁仿佛成了一道无形的门槛,横亘在无数求职者面前,“35 岁焦虑” 如同一场弥漫的阴霾,笼罩着职场。然而,近期小鹏汽车和长城汽车的一系列举措,犹如两束强光,照亮了打破年龄偏见的道路,为职场生态带来了新的曙光。

在 2025 中国汽车论坛上,小鹏汽车副总裁、董事会秘书郑叶青的一番话掷地有声。他表示,作为一家科技与汽车行业深度融合的企业,小鹏不仅有 35 岁以上的员工,甚至有 60 岁、70 岁以上的员工,并且非常希望员工能长期为企业服务。这一表态,无疑是对 “35 岁职场天花板” 论调的有力回击。
小鹏汽车的做法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对员工价值的深刻理解。汽车行业是一个需要丰富经验积累的领域,那些在行业深耕多年的老员工,他们的经验、技能和对行业的洞察,是企业宝贵的财富。70 岁的员工或许在体力上不如年轻人,但他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把握行业趋势等方面,可能有着年轻人难以企及的优势。这种对年龄的包容,让员工看到了长期服务企业的希望,也让企业能够沉淀下深厚的行业底蕴。
除了在年龄上的包容,小鹏汽车的员工福利也体现了其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在职员工继续读书可获奖学金,鼓励员工不断提升自我;女员工生育二胎或三胎有单独奖金,积极响应国家生育政策,减轻员工生活压力。这些福利措施,从多个维度为员工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和发展环境,也让员工更有归属感和忠诚度。
无独有偶,长城汽车也在积极打破年龄偏见。董事长魏建军在微博发布的 35 周年态度短片《年方 35》中,激昂地表示 “35 岁不是简历的结束,而是人生履历的新开始”,并宣布开启 “35 + 计划”,面向全球 35 岁以上人才开启专场招聘。这一计划,不仅为 35 岁以上的职场人提供了新的机遇,更向社会传递了一种积极的职场价值观:年龄不应成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经验和能力才是核心。
长城汽车的 “35 + 计划”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下的就业市场,35 岁以上的求职者往往面临着诸多歧视和限制,很多企业将 35 岁作为招聘的上限,这让许多有经验、有能力的职场人陷入困境。而长城汽车的这一举措,无疑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大门,让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实力重新规划职业道路。同时,这也有利于企业吸纳更多优秀的成熟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小鹏和长城的这些做法,正在引领一场职场观念的变革。长期以来,“35 岁焦虑” 之所以盛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对职场价值的单一化认知,认为年轻人更有活力、更具创新精神,而年长的员工则被贴上 “思维僵化”“学习能力差” 等标签。但实际上,不同年龄段的员工有着各自的优势,年轻人的活力和创新可以为企业带来新鲜血液,而年长员工的经验和沉稳则可以为企业提供稳定的支撑。
企业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人才结构,既需要年轻的力量推动创新,也需要资深的员工保驾护航。小鹏汽车容纳 70 岁以上的员工,长城汽车积极吸纳 35 岁以上的人才,正是看到了不同年龄段员工的价值,构建了更加多元、包容的人才生态。这种生态不仅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能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价值,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赢。
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来看,小鹏和长城的行动也为缓解社会就业焦虑、促进就业公平做出了积极贡献。它们向社会传递了一种新的信号:职场没有固定的年龄限制,只要有能力、有热情,无论年龄大小,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这种信号有助于打破社会对年龄的偏见,营造更加包容、公平的就业环境。
当然,打破 “35 岁魔咒” 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更多企业的参与和努力。小鹏和长城的做法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它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包容不同年龄段的员工,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还能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在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企业能够像小鹏和长城一样,摒弃年龄偏见,重视员工的经验和能力,为不同年龄段的职场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有活力的职场生态,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不再为年龄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