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从“快乐农场”到伦理争议
2025年,任天堂Switch 2平台首发游戏《马里奥赛车:世界》凭借丰富的角色阵容和经典玩法引发全球玩家热议。然而,游戏中一只名为“哞哞牛”(Moo Moo Cow)的奶牛角色却因佩戴鼻环的设计,成为动物保护组织“善待动物组织”(PETA)的靶心。PETA不仅公开指责该设计“美化动物虐待”,更向任天堂社长发出公开信,要求立即移除鼻环元素,并联合支持者推动角色重新设计。这场争议将游戏娱乐性与动物伦理的冲突推向台前,也引发了业界对“虚拟角色是否需承担现实责任”的深度讨论。

PETA的指控:从鼻环到工业化养殖的“残酷隐喻”
PETA的投诉核心直指“哞哞牛”鼻环的设计细节。在《马里奥赛车:世界》中,这只奶牛角色以憨态可掬的形象登场,鼻环作为装饰性元素出现在其面部中央,看似无害,却被PETA视为“对现实暴行的浪漫化包装”。
PETA资深副总裁Joel Bartlett在致任天堂社长的公开信中措辞严厉:“当玩家看到‘哞哞牛’戴着鼻环欢快奔跑时,他们或许以为这只是游戏中的可爱设定。但现实中,鼻环是工业化养殖中对牛只施加暴力的工具——养殖者通过鼻环穿孔,用铁链粗暴地拖拽牛只,甚至故意让母牛在哺乳期承受疼痛,以此切断它们与小牛的天然联系。”
公开信进一步列举了鼻环在现实养殖中的争议用途:
- 暴力驱赶工具:许多工业化牧场通过鼻环穿孔后连接绳索,强行拖拽牛只至屠宰场或其他区域,导致牛只鼻腔软组织损伤、感染甚至死亡;
- 母子分离的帮凶:部分牧场为提高产奶效率,会在母牛哺乳期故意拉扯鼻环,迫使母牛因疼痛远离幼崽,人为阻断亲子关系;
- 长期健康隐患:鼻环穿孔手术通常缺乏麻醉,且金属环可能引发慢性炎症,影响牛只生活质量。
PETA强调,尽管游戏角色是虚构的,但“鼻环”这一符号具有极强的现实关联性,容易让玩家尤其是儿童忽视其背后的伦理问题。“当娱乐内容无意识地复刻暴力符号时,它实际上成为了伤害行为的‘隐形推手’。”

任天堂的沉默与历史争议:从汉堡到鼻环的连锁反应
面对PETA的指控,任天堂目前尚未公开回应。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哞哞牛”首次因游戏内行为引发动物保护争议——此前PETA曾因该角色在游戏中“食用汉堡”而提出投诉,要求任天堂明确标注汉堡为植物基产品,否则需对“牛类角色消费牛肉”的设定作出解释。
这一系列投诉折射出PETA近年来对游戏行业的持续关注。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动物保护组织之一,PETA长期致力于通过舆论施压推动娱乐内容的伦理改革,其目标不仅限于影视、广告,更逐渐延伸至游戏领域。此前,该组织曾因《Minecraft》中玩家可“屠宰动物获取资源”而呼吁添加素食替代选项,也曾批评《集合啦!动物森友会》中“钓鱼”“捕虫”玩法“美化对野生动物的剥削”。
然而,游戏行业的普遍观点认为,虚拟角色的设计需优先考虑娱乐性与艺术表达。例如,《马里奥》系列中的动物角色(如耀西、库巴)本身是童话风格的符号化形象,其外观设计(如尖角、鳞片)本就脱离现实逻辑,鼻环作为装饰元素亦同理。业内人士指出:“若按照PETA的标准,游戏中所有涉及动物互动的场景都可能面临伦理审查——从赛马游戏的马具到农场模拟的围栏,甚至《精灵宝可梦》中‘捕捉野生生物’的核心玩法都可能被质疑。”
伦理与商业的平衡难题:游戏公司该如何应对?
此次争议的核心矛盾在于:游戏作为虚构娱乐载体,是否需要为现实中的动物伦理问题负责? 支持PETA的一方认为,随着游戏影响力扩大,其内容对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认知塑造作用不可忽视。“当孩子们看到游戏中的奶牛戴着鼻环欢笑时,他们可能不会主动联想现实中的养殖场,但这种‘去痛苦化’的呈现会潜移默化地淡化对动物权益的敏感度。”动物伦理学者丽莎·陈在社交媒体上评论道。
反对者则强调,游戏的本质是创意表达,过度干预可能导致创作自由受限。“如果要求所有游戏角色符合现实伦理标准,那么《塞尔达传说》中的波克布林(常被描绘为野蛮敌人)是否也需要被重新定义为‘被误解的群体’?”游戏媒体编辑马克·威尔逊反问,“任天堂的角色设计向来以‘可爱化’‘符号化’为核心,‘哞哞牛’的鼻环或许只是为了增加角色的辨识度,而非传递任何与养殖业相关的信息。”
事实上,游戏行业此前已有类似案例可供参考。例如,2023年发行的独立游戏《牧场物语:心灵之绊》中,开发者主动为动物角色设计了“无痛苦饲养”的背景故事,并在游戏内提供素食食谱选项,以回应部分玩家的伦理关切;而大厂作品中,《动物森友会》虽保留捕鱼玩法,但通过“放生鱼类可获得额外奖励”的机制,间接传递了生态保护的价值观。
对于任天堂而言,此次事件或许是一个调整的契机。有分析指出,任天堂完全可以通过“非强制性优化”平衡各方诉求——例如为“哞哞牛”提供无鼻环的皮肤选项,或在游戏内添加“虚拟牧场福利系统”(如定期为动物角色洗澡、喂食),既保留角色原有设计,又向玩家传递善待动物的理念。
更深层的讨论:虚拟世界的伦理边界在哪里?
这场争议早已超越“一个鼻环是否该存在”的表象,触及了虚拟内容创作的伦理边界问题。随着技术进步,游戏、影视等媒介对现实的还原度越来越高,观众对“虚构内容的社会责任”的期待也在提升。
支持严格伦理审查的人认为,娱乐内容并非“法外之地”——正如电影行业需避免宣扬种族歧视、广告行业需杜绝虚假宣传,游戏同样需要对可能引发争议的符号保持敏感。“当一个全球知名的IP(如马里奥系列)通过角色设计无意中复刻了现实中的伤害行为时,它实际上参与了公共话语体系的构建。”伦理学教授艾伦·格林伯格指出,“这种参与可能是无意的,但其影响却是真实的。”
而主张创作自由的一方则提醒,过度干预可能导致“伦理审查泛滥”。“游戏开发者需要明确区分‘艺术表达’与‘现实倡导’。”游戏设计师佐藤健一表示,“如果要求每个角色设计都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核,那么创新的活力将被扼杀——毕竟,游戏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天马行空的想象。”
结语:一场尚未结束的对话
截至发稿,《马里奥赛车:世界》的“哞哞牛”仍戴着鼻环驰骋在赛道上,但这场争议已为游戏行业敲响警钟。无论是任天堂的最终决策,还是PETA后续的行动,都将为“虚拟角色是否需承担现实伦理责任”这一命题提供新的注脚。
对于玩家而言,或许更值得思考的是:当我们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时,是否也应该对其中隐含的价值观保持觉察?正如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的留言:“我们不需要剥夺‘哞哞牛’的快乐,但或许可以让它的快乐,建立在更温柔的世界观之上。”毕竟,真正的娱乐精神,从来不止于笑声,更在于对生命的尊重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