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价格刺客”到”夏日刚需”:冰杯为何突然火了?
今年夏天,”冰杯”成了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农夫山泉2公斤冰块卖22.8元、便利店冰杯6元一个,甚至比饮料还贵,引发网友吐槽:”这哪是冰块,简直是’冰块刺客’!”
但骂归骂,该买的还是买。在杭州、上海等地的便利店,冰杯销量暴增,部分厂家日销30吨,依然供不应求。消费者一边吐槽贵,一边又忍不住下单——毕竟,在40℃的高温天,往冰杯里倒一杯鲜榨果汁、咖啡或啤酒,那种冰爽感,确实让人难以拒绝。

那么问题来了:冰杯凭什么这么贵?它真的只是”冻水”吗?
二、冰杯的”隐形成本”:你以为的”便宜”,其实不便宜
很多人觉得,冰杯不就是”水+塑料杯”吗?工厂批量生产,成本应该很低。但现实是,冰杯的制造门槛比想象中高得多。
1. 制冰工艺:不是所有冰都一样
- 家用制冰:普通冰箱冻出来的冰,通常是”外冻内融”,内部有气泡,密度低,容易融化,颜色发白(俗称”白冰”)。
- 工业制冰:食品级制冰采用流水缓冻、分层结冰技术,冰块密度更高,透明度高,融化更慢,适合长时间使用。
普通冰 vs. 工业冰:
对比项 | 普通冰(家用) | 工业冰(食用级) |
---|---|---|
冻结方式 | 快速冷冻(外冻内融) | 缓慢流水冻结 |
冰块质量 | 有气泡、易融化 | 高密度、透明、耐融 |
成本 | 几乎无(自家冰箱) | 较高(需专业设备) |
2. 杯子材质:不是所有塑料都能装冰
普通塑料杯(如PET)在低温下会变脆,容易被冰块撑裂。而冰杯通常采用PETG塑料(耐高低温、抗冲击),但这种材料技术被美国伊士曼、韩国SK等公司垄断,国内依赖进口,成本自然更高。
3. 封层与运输:冷链成本是常温的3-4倍
- 杯盖封层:必须耐低温,否则容易脱落或漏水。
- 冷链运输:冰杯必须全程冷藏,运输成本比普通饮料高3-4倍。
综合算下来,一个冰杯的成本大约1元(水0.35元+杯子0.5元+其他0.15元),但加上冷链、渠道等费用,到便利店时成本已涨到1.75元,售价3-6元并不算暴利。
三、冰杯的”暴利逻辑”:它赚的不是冰的钱,而是”搭配销售”的钱
你以为冰杯厂商靠卖冰杯赚钱?其实,冰杯真正的价值在于它是一个”互补商品”(Complementary Goods)——它本身利润低,但能带动其他饮料的销售。
1. 冰杯=饮料”催化剂”
- 你买了冰杯,大概率会再买一杯咖啡、果汁或啤酒,不然冰杯就浪费了。
- 便利店数据显示,购买冰杯的顾客,连带购买饮料的概率提高30%以上。
2. 商业的”冰杯经济学”
- 农夫山泉、蒙牛、伊利等巨头纷纷入局,推出自有品牌冰杯。
- 罗森、7-11、盒马等便利店,把冰杯放在冷饮区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搭配各种饮品。
- DIY饮品潮流:年轻人喜欢自己调饮料(如果汁+冰杯、咖啡+冰杯),冰杯成了”创意载体”。
简单来说,冰杯就像”火锅蘸料”——本身不贵,但能让你多吃几盘肉。
四、冰杯的未来:从”基础款”到”社交货币”
目前,国内冰杯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是普通冰块,少数有果汁冰、咖啡冰等复合口味。但参考韩国市场,冰杯的未来可能更丰富:
1. 韩国模式:冰杯+袋装饮料=便利店”冰饮站”
- 在韩国,便利店门口通常有大冰柜,摆满不同尺寸的冰杯,旁边是袋装果汁、咖啡、茶饮,顾客可以自由搭配。
- 未来,国内便利店可能也会跟进,推出**”冰杯+饮品套餐”**,甚至定制口味。
2. 国内趋势:DIY饮品+社交分享
- 小红书、抖音上,年轻人流行DIY冰饮(如雪碧+茶、咖啡+柠檬冰),冰杯成了”创作工具”。
- 社交属性:调一杯独特的冰饮,拍照发朋友圈,瞬间提升”生活品质感”。
3. 未来竞争:卷口味、卷设计、卷低价
- 口味创新:低糖冰、水果冰、茶味冰等。
- 包装设计:更环保、更便携的冰杯。
- 价格战: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冰杯可能像共享充电宝一样,价格逐渐下降。
五、结语:冰杯的”夏天”才刚刚开始
6块钱一个的冰杯,看似是”小生意”,实则背后藏着大生意经——它不仅是消暑工具,更是饮料销售的催化剂、DIY饮品的载体、社交媒体的流量密码。
未来几年,随着消费者对个性化饮品的需求增长,冰杯市场可能会像**”每年的冰淇淋大战”一样**,成为夏季消费的固定节目。
所以,别嫌冰杯贵——它赚的可能不是你的钱,而是你隔壁货架上那瓶可乐的钱。 🧊🥤
(全文约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