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华北、东北等地降雨频繁,局地雨强较大。不少网友发现,下班时段常遇短时强降雨,这种强降雨叠加交通晚高峰给大家的出行带来诸多困扰。为何北方的雨总爱耽误下班?气象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

据中国气象局统计的 2005 至 2023 年京津冀地区各城市降水数据显示,7 月、8 月大多数城市降水多发时段集中在 19 时至 22 时。承德、张家口、石家庄等太行山沿线城市的降水多出现在上午到中午;而北京、天津、沧州、唐山等地处平原地区的城市 “夜雨” 现象更为明显,使得 “晚高峰” 出行常受降水影响。多夜雨是华北平原夏季降雨的重要特征之一。
气象专家表示,夜雨产生的关键原因是 “夜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低空急流增强”。夏季风来临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 “副高”)的位置偏北,其西侧会产生低空急流。在白天,受太阳辐射加热的影响,地面气温较高,边界层大气湍流活动相对旺盛,与上部空气的混合作用较强,这种湍流就相当于给空气施加了摩擦阻力,导致低空急流强度减弱;而夜间边界层空气相对较稳定,湍流活动弱,摩擦力显著减小,因此低空急流得以加强。当夜间低空急流加强后,处在副高西北边缘、低空急流左前方的京津冀地区,便位于低空空气辐合区域,由于空气抬升,就容易出现夜雨的现象。
此外,地形分布对低空急流的强度也有一定影响。从河北南部到北京一带来看,西边是太行山,东边是平原,因此会形成类似山谷风的热力环流。在夜间山区空气下沉、平原空气上升,形成温度梯度,通过大气热成风作用,增强低空急流,进而促使夜雨产生。
除了上述气象和地形因素外,还有一个心理因素也会让人们感觉下班时总在下雨,那就是 “幸存者偏差”。夜间和白天,人们多数留在室内,降雨影响较弱;而傍晚尤其是工作日的降水会明显影响出行,往往让人印象深刻,从而加深了 “上下班时总下雨” 的印象。
在此提醒广大市民,下雨对驾驶员的视线有影响,挡风玻璃上虽装有雨刷,但由于雨水使光线透过率减小,可视距离大大缩短,能见度降低。尤其是蒙蒙细雨刚开始的几分钟,可能造成视线模糊。驾驶员一定要降低行车速度,增加跟车距离,沉着谨慎,注意观察,减速慢行,保持足够的纵向和横向间距,随时做好刹车准备。行人在雨夜出行时,也应注意避开积水区域,不要在广告牌、电线杆下避雨,确保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