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味巨头集体”破圈”:从档口到餐桌,一场关于生存与增长的突围战

现象:卤味店的”变形记”

最近,逛卤味店的消费者可能会惊讶地发现,曾经只卖鸭脖、鸭翅的冷柜档口,正在悄然变身——

在广州,久久丫的门店里支起了火锅,现卤现捞的鸭货搭配米饭、面条,成了”火锅鲜卤快餐”;
在长沙,绝味食品开出”绝味plus”,店内摆上桌椅,卖炸串、甜品、精酿啤酒,活脱脱一个”卤味版小酒馆”;
在武汉,周黑鸭推出子品牌”3斤拌·小锅鲜卤”,小锅现卤的热卤鸭货配拌饭,直接杀入正餐赛道……

这些卤味巨头不再满足于”佐餐小食”的定位,而是集体向餐饮综合店转型——卖热卤、做正餐、加酒饮、玩跨界,甚至把门店变成社交空间。

为什么变?行业增长”见顶”,竞争白热化

卤味巨头的集体转型,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行业增速放缓、同质化严重下的必然选择。

根据红餐产业研究院《卤味品类发展报告2025》,2024年卤味市场规模达1573亿元,但同比增速仅3.7%,较2023年的**4.8%**进一步下滑。

问题1:市场饱和,增长乏力
卤味行业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头部品牌(绝味、周黑鸭、煌上煌、紫燕等)已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天花板”效应显现。消费者对传统卤味的新鲜感下降,单纯依靠”开店扩张”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问题2:消费场景单一,复购率受限
传统卤味的主要消费场景是**”休闲零食”(看剧、下酒)或“佐餐小食”(配饭),但这类需求具有“低频次、低客单价”**的特点。消费者可能一周买一次鸭脖,但不可能天天吃,导致品牌复购率难以提升。

问题3:同质化竞争,价格战内卷
目前市面上的卤味品牌,产品结构高度相似——鸭脖、鸭翅、鸭掌、素菜,口味集中在麻辣、甜辣、黑鸭。当所有品牌都在卖同样的东西,价格战就成了唯一的竞争手段,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怎么变?四大突围策略

面对增长瓶颈,卤味巨头们正在尝试**”多条腿走路”**,主要策略包括:

1. 从”零食”到”正餐”:延长消费时段,提升客单价

过去,卤味主要是**”碎片化消费”(买几根鸭脖边走边吃),但现在,品牌们开始“做正餐”**,让消费者坐下来吃。

  • 周黑鸭的”3斤拌·小锅鲜卤”:小锅现卤,搭配拌饭、拌面,定位”热卤快餐”,客单价提升至30-50元。
  • 久久丫的”火锅鲜卤”:现熬卤汤,鸭货+火锅,既保留卤味特色,又增加饱腹感。
  • 绝味plus:炸卤、小吃、酒饮,打造”卤味+夜宵+小酒馆”模式,目标客群是年轻人社交聚会。

这些新模式的共同点是:“不只卖卤味,而是卖一顿饭”,从而提高单次消费金额。

2. 从”卖产品”到”卖体验”:场景升级,增强粘性

传统卤味店是**”档口式销售”(称重、打包、带走),但现在,品牌们开始“开餐厅”**,让消费者坐下来吃。

  • 绝味plus:奶油INS风装修,店内摆桌椅,提供炸串、甜品、精酿,像一个”卤味主题咖啡馆”。
  • 周黑鸭”3斤拌”:开放式厨房,顾客能看到现卤过程,增强互动感。

这种变化不仅提升了消费体验,还能延长顾客停留时间,增加复购可能。

3. 跨界经营:卖奶茶、卖调料、搞联名

除了卖卤味,巨头们还在**”横向拓展”**,寻找新的增长点:

  • 周黑鸭:与调味品企业合作,推出卤料包、鸭肉酱,让消费者在家也能复刻卤味。
  • 绝味:试水**”绝味奶茶”(红豆布丁、椰椰奶绿),并与古茗、简爱酸奶**联名,借力茶饮流量。
  • 紫燕百味鸡:进军海外市场(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美国),把卤味卖到全球。

这些跨界尝试,本质上是在**”分散风险”**,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品类。

4. 出海寻找增量:把卤味卖到国外

国内增长放缓,部分品牌开始**”走出去”**:

  • 周黑鸭:2024年进入马来西亚,2025年在东南亚推出**”关东煮式卤味”**,适应本地口味。
  • 紫燕百味鸡:海外门店已达9家,并与美国超市合作,让红油藕片、海带丝进入海外华人市场。

卤味作为**”中国特色美食”**,在海外华人圈有天然需求,但如何适应外国人的口味,仍是挑战。

未来:卤味行业会怎么走?

卤味巨头的集体转型,反映了**”传统赛道成熟后,必须寻找新出路”**的商业规律。未来,行业可能呈现以下趋势:

  1. “卤味+”成为主流:卤味不再只是独立品类,而是与快餐、火锅、酒饮、奶茶等结合,形成复合业态
  2. 现制热卤崛起:相比冷卤,热卤(现卤现捞)更能满足消费者对”新鲜””口感”的需求,可能成为新增长点。
  3. 健康化、差异化:消费者对”高盐、高辣”的传统卤味可能审美疲劳,低脂、低钠、创新口味的产品会更受欢迎。
  4. 下沉市场与海外机会:一二线城市饱和,但三四线城市及海外华人市场仍有增长空间。

不变则死,变则求生

卤味行业的竞争,已经从**”谁卖得多”,变成“谁能活得更久”。当增长红利消失,巨头们必须“自我革命”——无论是开餐厅、卖奶茶,还是出海,本质上都是在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未来,谁能率先找到适合自身的转型路径,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卤”住市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