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25年8月,Mozilla终于为Firefox火狐浏览器Windows版142版本带来了**渐进式Web应用(PWA)**的实验性支持。这一功能早在2018年就已出现在Chrome 70中,而Firefox的PWA之路却历经多次尝试、搁置与重启,甚至因设计争议被彻底移除。如今,姗姗来迟的PWA功能能否帮助Firefox重拾市场份额?它的回归又意味着什么?

PWA是什么?为何重要?
渐进式Web应用(Progressive Web App, PWA) 是一种结合网页与原生应用优势的技术。它允许用户将网站“安装”到桌面,像普通软件一样通过图标启动,同时具备离线运行、推送通知、响应式设计等特性。
对于用户而言,PWA的优势包括:
- 无需下载庞大安装包,节省存储空间;
- 跨平台一致性,同一PWA可在不同设备上无缝使用;
- 更快的加载速度,依赖缓存机制减少网络依赖。
对于开发者,PWA能降低开发成本(一套代码适配多端),并通过离线功能提升用户体验。
Firefox的PWA之路:七年坎坷
1. 早期尝试:Site-Specific Browsers(SSB)
早在Firefox 73 Nightly(2019年),Mozilla就曾试验过一个名为**“Site-Specific Browsers”(SSB)**的PWA实现方案。该功能允许用户将特定网站以独立窗口形式运行,类似简易版应用。
然而,这一实验因技术缺陷和团队资源分配问题在2021年1月被彻底移除。Mozilla官方解释称:
“SSB存在多个已知问题,且维护它占用了团队大量精力,影响了其他核心功能的优化。”
2. 重启计划:Taskbar Tabs(Firefox 141 Nightly)
直到2025年3月,Mozilla在Firefox Nightly 141版本中重新引入PWA功能,并改名为**“Taskbar Tabs”**。这次的设计思路与Chrome截然不同:
- 保留Firefox完整界面:包括地址栏、扩展程序、书签栏,确保用户仍感受到“在浏览器中运行”;
- 避免原生化过度:与Chrome的“隐藏浏览器外壳”的PWA风格不同,Firefox更强调“可控性”。
产品经理David Rubino表示:
“我们希望用户在使用PWA时,仍能享受Firefox的核心功能,而不是被‘伪装’成独立应用。”
3. 正式实验性发布(Firefox 142)
2025年8月,PWA功能随Firefox 142进入实验性阶段(需手动开启)。尽管比Chrome晚了整整7年,但Mozilla强调,这次的设计更符合Firefox用户的习惯。
Firefox vs Chrome:PWA实现对比
特性 | Chrome(2018年起) | Firefox(2025年) |
---|---|---|
界面风格 | 隐藏浏览器UI,接近原生应用 | 保留地址栏、工具栏等Firefox元素 |
安装方式 | 直接“安装”到系统应用列表 | 通过实验性功能手动启用 |
扩展支持 | 不支持PWA内使用扩展 | 仍可使用Firefox扩展 |
资源占用 | 较低(独立进程优化) | 可能略高(保留完整浏览器框架) |
关键差异:
- Chrome的PWA更“原生”,适合追求轻量化的用户;
- Firefox的PWA更“浏览器化”,适合需要扩展和完整功能的用户。
用户与开发者反应
1. 用户:苦等多年,但仍有疑虑
许多Firefox老用户对PWA的回归表示欢迎,但也提出质疑:
- “为什么花了这么久?” ——相比Chrome 2018年就已支持,Firefox的滞后让部分用户转向竞品。
- “保留地址栏是否必要?” ——部分用户认为,真正的PWA应该更像独立应用,而非“带浏览器的网页”。
2. 开发者:机会与挑战并存
- 利好:Firefox加入PWA生态后,开发者可覆盖更多用户,尤其是注重隐私和扩展功能的群体。
- 挑战:由于Firefox的PWA设计不同,可能需要额外适配,确保功能一致性。
未来展望:Firefox能否借此翻身?
PWA的回归是Firefox在现代Web应用竞争中的一次重要补课,但其影响仍取决于:
- 是否转正:目前仅为实验性功能,未来是否会成为默认选项?
- 用户体验优化:如何平衡“浏览器化”与“原生感”?
- 市场策略:Mozilla能否借此吸引更多用户,对抗Chrome的垄断地位?
结语
Firefox的PWA功能虽迟但到,它的回归不仅是一次技术补全,更是Mozilla对用户需求的回应。然而,在Chrome已占据PWA主导地位的今天,Firefox能否凭借差异化设计(如保留扩展和地址栏)赢得用户青睐,仍需时间检验。
“迟到总比不到好”——但对于竞争激烈的浏览器市场,Firefox的每一步都必须更快、更准。”
互动话题:你希望Firefox的PWA保留浏览器UI,还是更接近Chrome的原生风格?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