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首档双性恋恋综《STAND BI ME》:突破与争议并存的多元恋爱实验

节目背景:韩国LGBTQ+恋综的渐进式探索

近年来,韩国综艺市场对LGBTQ+群体的关注逐渐升温,从早期的隐晦试探到如今的公开聚焦,形成了独特的“垂直细分”趋势。2022年播出的《男人们的恋爱》(남자들의 사랑)首次以同性恋群体为固定嘉宾,通过1对1恋爱任务展现男同群体的情感真实态,收视率与话题度双赢;2023年推出的《你的恋爱》(너의 연애)则聚焦女同社群,以更细腻的情感叙事打破性别刻板印象。这两档节目的成功不仅验证了“性少数+恋爱”模式的商业潜力,更推动了社会对多元性取向的讨论——据韩国盖洛普2023年调查,18-34岁群体对同性恋的接受度较十年前提升27%,年轻观众对“非传统恋爱”的包容性显著增强。

在此背景下,《STAND BI ME》的官宣标志着韩国综艺进一步向性取向光谱的“中间地带”延伸。作为全球首档明确以双性恋(Bisexual)为核心群体的恋爱综艺,其制作方(同为《男人们的恋爱》《你的恋爱》幕后团队)显然意图延续“垂直深耕”的策略,将镜头对准长期处于“隐形”状态的双性恋人群。节目名称“STAND BI ME”巧妙双关:“Stand by me”传递陪伴与支持的温暖内核,“BI”则直指双性恋身份,既呼应经典流行文化符号(如皇后乐队名曲《Stand by Me》),又以简洁方式强化主题辨识度。

节目定位:打破二元对立的“可能性实验”

与既往同性恋恋综聚焦“身份认同”或“出柜困境”不同,《STAND BI ME》的核心理念更强调“爱情的开放性”。制作组在招募公告中明确写道:“我们拒绝被‘只能爱男性/女性’的框架束缚——爱情的本质是人与人的连接,而非性别的排他游戏。”这一表述直接挑战了传统恋爱综艺中隐含的“异性恋中心主义”逻辑(例如常见“男嘉宾vs女嘉宾”的强制分组模式),转而以双性恋群体的天然多元视角,探讨“情感是否必须被性别定义”的命题。

从目前已知的策划细节看,节目试图通过多重设计强化这一主题:

  • 嘉宾构成:计划招募6-8位双性恋素人(年龄20-35岁为主),涵盖不同职业背景(如艺术家、程序员、自由职业者等),并明确要求参与者“有与不同性别交往的经历或开放意愿”,避免“为话题而标签化”的刻意感;
  • 任务设置:除常规约会、同居等环节外,特别加入“性别盲选约会”——嘉宾初始阶段仅通过兴趣标签(如“喜欢露营”“擅长烹饪”)匹配对象,隐藏性别信息直至互动深入,以此观察情感萌发是否依赖性别预设;
  • 叙事视角:邀请心理学专家与双性恋社群代表担任观察员,解读嘉宾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同时穿插真实双性恋者的采访片段(如“被误认为‘摇摆不定’的困扰”“在男同/女同社群中的边缘体验”),构建更立体的社会讨论场域。

制作方坦言:“我们希望通过这档节目告诉观众:双性恋不是‘不确定’或‘贪心’,而是一种同样真诚的情感模式——就像有人喜欢甜也喜欢咸,爱的选择本就可以丰富。”

舆论分化:创新期待与隐忧并存

支持声浪:多元叙事的必要补充

节目消息公布后,韩国社交平台(如Naver、X)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评论区涌现大量积极反馈。网友@SeoulDreamer留言:“终于有节目看到双性恋群体了!他们既不被直人完全理解,又在LGBTQ+社群中常被质疑‘不够纯粹’,太需要这样的发声机会。” 韩国性少数权益组织“Rainbow Action”负责人金敏雅(音译)公开表态支持:“双性恋者占LGBTQ+群体的30%以上(据美国疾控中心数据),但影视作品中极少有正面刻画——这档综艺的出现,是对长期被忽视群体的重要弥补。”

年轻观众群体(尤其是Z世代)的期待更为具体。23岁的韩大学生李昭妍(化名)向媒体表示:“我身边有双性恋朋友,他们常抱怨‘恋爱综艺里永远只有男同/女同,好像其他性取向不存在’。如果《STAND BI ME》能真实呈现他们的日常与情感需求,会让我们更理解这个群体的复杂性。” 甚至有跨性别者网友呼吁:“希望下一季能扩展到泛性恋(Pansexual)或无性恋(Asexual),让综艺真正成为性取向的‘万花筒’。”

争议焦点:噱头化风险与伦理边界

然而,质疑声同样不容忽视。部分保守派网民批评节目“为流量消费边缘群体”,网友@ConservativeKorea称:“双性恋本来就是‘模糊地带’,专门做恋综会不会加剧大众对‘性取向不稳定’的刻板印象?” 更尖锐的批评指向制作方的“功利动机”——有媒体人分析,此前《男人们的恋爱》因“男同颜值内卷”爆红后,后续同类型节目常被质疑“筛选高颜值嘉宾博眼球”,此次双性恋恋综可能重蹈覆辙,甚至将性取向作为“猎奇标签”过度渲染。

法律与伦理层面的担忧亦存在。韩国现行法律虽未禁止LGBTQ+内容,但2023年曾有同性恋恋综因“过度暴露亲密画面”遭家长团体投诉,最终部分片段被强制剪辑。此次《STAND BI ME》若涉及双性恋嘉宾与不同性别对象的互动(如同时约会男性和女性),可能引发“道德争议”(例如被指责“脚踏两条船”)。对此制作方回应:“所有约会环节均遵循自愿原则,且会提前与嘉宾签订隐私保护协议,确保内容健康且有教育意义。”

深层意义:综艺作为社会镜像的功能拓展

无论争议如何,《STAND BI ME》的诞生本身已具有标志性价值——它不仅是韩国综艺市场的一次题材突破,更是社会观念进步的微观体现。在传统媒体中长期被简化为“符号”的双性恋群体,终于有机会通过真人秀形式展现其立体形象:他们可能是职场中谨慎隐藏身份的普通职员,也可能是勇敢公开性取向的社群活动家;他们的爱情选择既非“叛逆”,也非“迷茫”,而是基于个体感受的真实表达。

正如首尔大学社会学教授朴俊浩(音译)所言:“综艺节目的意义从来不止于娱乐。当《男人们的恋爱》让同性恋恋爱被‘去病理化’,《你的恋爱》让女同情感被‘去猎奇化’后,《STAND BI ME》的任务或许是让双性恋群体被‘去误解化’。它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后续更多性少数题材综艺的创作勇气——毕竟,真正的多元社会,需要每一个‘少数’都被看见。”

目前,节目仍处于嘉宾招募阶段(截止2025年9月22日),最终成片预计2026年上半年播出。这场关于“爱情可能性”的实验能否平衡创新与责任,将成为观察韩国综艺与社会观念互动的重要窗口。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