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号科考船携”海琴””海斗一号”双潜器开启南海立体科考新时代
深海装备新突破:”海琴”号通过4140米实战检验
2025年8月中旬,我国海洋科考领域迎来重要进展。在南海中沙海域进行的科考任务中,由中山大学运营的”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搭载的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ROV)”海琴”号,成功完成首次深海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4140米,全面验证了其整机系统功能与关键性能指标。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中山大学”号正式跻身国内少数具备6000米级深海ROV作业能力的科考船行列,为我国深海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强大的技术支撑。

据本航次领队、中山大学海洋科学考察中心探测技术总工程师崔运璐介绍,”海琴”号在试验中完成了多项科学探测与环境试验任务,包括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及技术指标的实时检测。”尽管按照国际常规标准,6000米级装备通常只需通过4000米级海试即可认证全深度性能,但此次我们选择更深层的4140米潜次,是为了更充分地验证其在极端压力环境下的表现。”崔运璐强调,所有部件此前已在陆地模拟6000米水压的实验室环境中通过严格测试,而本次海试则是对其实际作业能力的终极考验。
“海琴”号技术解析:深海探测的”全能选手”
“海琴”号是由中山大学专项支持、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建造的新一代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专为复杂多变的深海环境量身定制。其设计目标是实现深海科研目标的精确定位、原位观测与高精度样品采集,并支持近海底长期作业。
1. 核心性能参数
- 作业深度:设计极限深度6000米,可覆盖全球99%以上的深海区域;
- 搭载能力:配备高清摄像头、多波束声呐、机械臂采样器及环境传感器阵列;
- 作业模式:支持实时高清影像传输、精准定位导航及复杂地形适应性移动。
2. 科学应用场景
“海琴”号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涵盖海洋环境调查、生物多样性研究、新物种发现、深海基因资源获取等多个领域。例如,其机械臂可采集海底沉积物、岩石或生物样本,而高精度传感器则能监测深海温度、盐度、压力及化学成分变化,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系统提供关键数据。此外,该系统还可用于海底电缆、管道等基础设施的检测与维护,兼具科研与工程价值。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考察中心负责人表示:”‘海琴’号的加入,使我国在深海探测领域从‘观测’向‘操作’迈进了一大步。它不仅能帮助科学家直接触达深海未知区域,还能通过原位实验揭示深海生命与环境的奥秘。”
双潜器协同作业:开启南海立体科考新模式
本次科考航次于8月13日从珠海启航,计划持续25天,是”中山大学”号今年最重要的深潜任务之一。除”海琴”号的首次海试外,航次还同步开展了全海深自主遥控无人潜水器(ARV)”海斗一号”的科学应用任务,形成”有人船+无人潜器”的立体化探测体系。
1. “海斗一号”的使命
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全海深ARV,”海斗一号”此前已在马里亚纳海沟实现万米级下潜,此次任务中重点执行多学科海底采样工作,包括深海热液喷口、冷泉生态系统等特殊环境的样本采集。
2. 协同作业优势
“海琴”号与”海斗一号”将联合开展地质过程探测、深海生物生态观测及30米重力柱取样等任务。例如,”海琴”号负责近海底精细化作业,而”海斗一号”则可深入更极端环境获取稀缺样本。两者数据互补,结合海洋气象无人机观测,形成立体化、多维度的深海研究网络。
崔运璐透露,未来中山大学计划进一步优化双潜器的协同算法,提升作业效率。”我们的目标是让不同潜器像‘团队成员’一样默契配合,实现对深海目标的全方位解析。”
“中山大学”号:我国深海科考的旗舰平台
作为我国目前设计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自投入使用以来,始终站在深海探测技术的前沿。截至2025年7月,该船已累计执行23个科考航次(段),参与了中国大洋协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
此次”海琴”号的成功海试,不仅是对船舶自身能力的又一次验证,更彰显了中山大学在海洋领域的战略布局。该校近年来持续加大深海科技投入,通过自主研发与国际合作相结合,推动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
展望未来:深海探索的中国力量
随着”海琴”号与”海斗一号”等先进装备的陆续投用,我国深海科学研究正迎来黄金期。专家指出,深海蕴藏着地球演化、生命起源及资源开发的诸多未解之谜,而6000米级ROV的成熟应用,将极大拓展人类认知边疆。
中山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依托”中山大学”号平台,深化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在南海、西太平洋等关键海域开展常态化观测,为全球海洋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结语
从实验室到深海,从单一装备到体系化作业,”海琴”号的首次海试是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的缩影。在”中山大学”号这一”移动科考堡垒”的支撑下,中国正以更自信的姿态迈向深海,揭开蓝色星球的更多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