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轻轻,生命却戛然而止。这不是对旅行的潇洒奔赴,而是生命无常的残酷写照。在疫情之后,一个令人痛心且不容忽视的现象悄然浮现 —— 身边年轻人的猝死率越来越高。近两年,网络上层出不穷的 20 多岁、30 多岁乃至 40 多岁人群突发猝死的新闻屡见不鲜,或许在每个人的社交圈里,都听闻过类似的悲剧。疫情过后,猝死不再是中老年人的 “专利”,它正将 “黑手” 伸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此前,网络上一个引发热议的帖子发问:“她才 23 岁,刚毕业一年,工作努力,性格开朗,怎么会猝死?” 发帖者对朋友猝死的震惊与不解,恰恰反映出当下年轻人猝死现象的反常与令人难以接受。更令人警醒的是,这位发帖网友在几个月前,也因突发胸闷、心悸、几近晕厥,被紧急送医抢救,诊断结果是过度疲劳诱发的心律失常。倘若不是送医及时,他很可能就成为了下一个 “猝死新闻” 的主角。

可以肯定地说,接种过疫苗以及感染过新冠的人群,在疫情之后,健康状况普遍受到影响,尤其是心血管系统。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摆在眼前的残酷现实。《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4》数据显示,疫情之后,35 岁以下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比例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这在疫情前是难以想象的,在过去的认知里,猝死往往与中老年人挂钩,认为是随着年龄增长,心血管出现不同程度老化所致。可疫情之后,心血管突发死亡为何呈现年轻化趋势?这不得不让人深思疫苗与新冠感染对心血管系统的创伤、加速老化与病变。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2(ACE2)作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 2(SARS-CoV-2)的功能宿主受体,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ACE2 受体蛋白属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家族成员,广泛分布于肺、心血管系统、肾脏等组织,兼具调节心血管功能和作为病毒入侵受体的双重作用。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与 ACE2 受体的结合能力,是 2003 年 SARS 病毒的 10 倍以上。这意味着感染新冠后,广泛分布 ACE2 受体的器官,如心血管、肺部、肾脏等将遭受重创。就心血管系统而言,新冠病毒感染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巴西的一项研究发现,即便轻症且未住院的新冠感染者,心脏功能也可能受到长期影响。研究人员通过检测心率变异性(HRV)这一重要的心血管健康指标发现,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 HRV 显著低于未感染者,且即便感染后时间推移有所改善,仍无法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自主神经系统失衡,交感神经主导增强,给心脏带来额外压力,增加未来心脏病风险。这种情况在不需要住院治疗的年轻人和中年人中同样存在,许多参与者即便只有 40 岁左右,即便原本仅有肥胖、高胆固醇、糖尿病或高血压等基础风险因素,新冠病毒也加剧了他们的心血管压力。
宾夕法尼亚大学基于对 190 万 21 岁以下人群健康记录分析的研究表明,患有新冠感染的儿童和年轻人,在感染后的几个月甚至几年内,更容易出现肾脏、肠道和心脏问题。过去的新冠感染与心脏病风险显著增加有关,无论是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还是无心脏病史的人,患心律失常、心肌炎、胸痛、心悸和高血压等问题的风险增加了 63%。没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人如果曾感染新冠,患心肌炎的风险几乎是原来的三倍。美国急诊科医生也曾撰文指出,疫情之后,运动员中出现了令人不安的心源性猝死模式,原因可能是与新冠病毒有关的心脏并发症 —— 心肌炎和心包炎。如亚利桑那红雀足球队前锋 J・J・瓦特,在确诊新冠肺炎约 6 周后,出现了心脏房颤现象。
新冠病毒感染后,除了直接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还可能通过其他机制影响身体健康,进而增加猝死风险。比如,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免疫系统 “误判”,引发 “自毁式免疫风暴”,使心肌细胞大面积坏死、电信号传导紊乱,表现为心脏收缩无力和致命性心律失常,重症患者可能引发 “暴发性心肌炎”,24 小时内即可出现心源性休克,死亡率飙升至 50% 以上。而且,青壮年由于免疫反应强烈,在这种情况下更易发生猝死,并且疾病常隐匿于感冒 “痊愈” 后 1 周至 3 周发作,疲乏、心慌、胸闷等信号极易被误认为体虚未愈而被忽视。另外,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可引发纤维蛋白原聚集,形成淀粉样蛋白血栓,这种血栓无法被纤溶酶降解,并且会持续聚集增长,导致人体出现肉眼可见的血栓,而血栓造成的猝死可能发生在数月、数年或数十年后。
疫情后,年轻人猝死率上升,除了新冠病毒对身体的直接影响,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重要因素。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长期居家、社交活动受限,使得许多年轻人的运动量大幅减少,身体代谢减缓,肥胖问题加剧,进一步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同时,疫情带来的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等,让年轻人面临更大的精神负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丛生,长期的精神压力也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干扰心脏的正常节律。
面对疫情后年轻人猝死率上升这一严峻问题,个人、社会和医疗机构都需积极行动起来。年轻人自身要重视健康,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减少高油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适度增加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学会调节情绪,缓解精神压力。社会层面,企业应关注员工健康,合理安排工作强度,避免员工过度劳累;学校应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医疗机构则需加强对新冠感染后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与监测,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为年轻人的健康保驾护航。毕竟,每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都是家庭与社会的重大损失,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降低年轻人猝死的悲剧发生率,让年轻的生命绽放应有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