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爆发:经销商关店,车辆突遭“锁死”
2025年6月初,一则关于电动车品牌“极核”的网络爆料引发热议。据盐城经销商王先生称,因门店经营不善被迫关闭后,厂商以“单方面违约”为由,通过远程技术手段锁死了其店内80余辆已售及库存电动车,导致车辆无法正常使用,客户投诉不断,经销商陷入巨额赔偿与经营困境的双重压力。
王先生透露,自己于2024年加盟极核品牌,投入13万元用于店面装修及设备采购,但半年内仅售出十几辆车,亏损严重。按合同约定,若经销商提前解约且运营未满一年,需全额赔偿建店费用。双方协商未果后,厂商突然以“系统升级”为由锁死车辆,王先生认为这是厂商的“报复性措施”,意在逼迫其就范。

二、厂商回应:违约在先,锁车系管理措施
面对舆论风波,极核官方于6月3日晚间发布声明,否认“远程锁车”指控,并详细解释了事件经过:
- 授权合作与违约事实:极核与盐城鑫鼎新能源有限公司(王先生所属公司)于2024年8月签订授权协议,但2025年3月巡检发现,该经销商擅自拆除品牌门店,改建为其他品牌店铺,构成单方面违约。
- 法律程序启动:厂商多次协商未果后,于3月29日发送律师函要求整改,并于4月暂停其DMS系统权限(经销商业务管理系统),以维护品牌授权体系的规范性。
- “锁车”真相澄清:
- 经销商库存车辆均为出厂状态,未激活的电动车仅无法绑定APP功能,但可正常骑行;
- DMS系统仅用于销售管理,与车辆控制无关,所谓“远程锁车”系经销商对技术术语的误解或故意误导;
- 厂商强调,所有操作均基于合同条款,且未通过技术手段限制车辆使用。
三、争议焦点:合同条款与商业伦理的博弈
此次纠纷暴露了电动车行业授权经销模式中的两大核心矛盾:
1. 合同条款的公平性与执行刚性
- 经销商视角:王先生认为,合同中的高额违约金(如装修费全额赔偿)对经销商风险过高,且厂商在解约后仍要求赔偿的行为“缺乏人情味”。
- 厂商立场:极核回应称,授权模式需严格维护品牌形象与市场秩序,若放任经销商随意违约,将损害品牌长期利益。
2. 技术手段的边界与滥用质疑
- 王先生指控厂商利用DMS系统权限“变相锁车”,迫使经销商就范;
- 极核则强调DMS仅为内部管理工具,且未干预车辆硬件功能,所谓“锁车”系经销商混淆概念。
法律专家指出,若厂商确实仅暂停DMS权限而未篡改车辆控制系统,则“远程锁车”说法不成立;但若存在隐藏条款或技术滥用,可能涉及合同欺诈或不正当竞争。
四、行业反思:授权经销模式的隐患
此次事件折射出电动车行业普遍存在的风险:
- 经销商依赖症:中小经销商往往缺乏议价能力,需承担高额建店成本与库存压力;
- 品牌方强势地位:厂商通过授权协议掌控渠道,但部分条款可能过度保护自身利益;
- 技术手段的灰色地带:DMS系统权限管理是否应受监管?厂商如何避免滥用技术干预经销商经营?
五、最新进展:双方僵持,法律途径或成终局
截至发稿,王先生与极核尚未达成和解。王先生表示将收集证据起诉厂商“恶意锁车”;极核则称已对网络谣言取证,将追究造谣者责任。业内人士呼吁,双方应通过协商或第三方调解化解矛盾,避免两败俱伤。
结语
这场纠纷不仅是商业利益的冲突,更暴露了行业授权模式的结构性缺陷。如何在保护品牌价值与维护经销商权益之间找到平衡,将成为电动车企业亟待解决的课题。
(本文基于公开报道及双方声明整理,具体法律定性需以司法裁决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