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以来,中国对稀土合金、稀土混合物和稀土磁铁实施的出口管制政策,如同投入全球产业链的巨石,在海外汽车产业掀起惊涛骇浪。当中国这一全球稀土供应与加工的主导者收紧出口闸门,依赖稀土材料的海外汽车制造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停摆危机,一场围绕稀土资源的产业博弈就此展开。

稀土供应链的 “中国引擎” 与管制冲击波
作为全球稀土产业的核心枢纽,中国在稀土领域的话语权举足轻重。USGS(美国地质调查局)2024 年数据显示,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 69.23%,更掌控着全球 90% 以上的稀土磁铁加工能力 。从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到传统汽车的电子元件,稀土磁铁作为关键材料,早已深度嵌入全球汽车产业的神经脉络。
2023 年以来,中国分三轮逐步强化稀土相关物项出口管制:首轮聚焦镓、锗等半导体稀有金属,第二轮扩大至钨、铟等材料,第三轮则直指钐、钆、铽等 7 类中重稀土 。特别是 2025 年 4 月 4 日的管制措施,直接切断了海外汽车产业赖以生存的稀土磁铁供应链。路透社数据显示,政策实施首月,中国稀土磁铁出口量锐减 50%,出口许可证申请流程的漫长延迟,让依赖 “即时供应” 的汽车生产线陷入恐慌 。
海外车企的生存危机与应急博弈
美国汽车产业首当其冲感受到危机的寒意。代表通用、丰田等巨头的汽车创新联盟在致特朗普政府的信中警告:”缺乏稀土磁铁将导致自动变速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停产”,美国汽车供应商协会(MEMA)更直言 “汽车工厂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华尔街日报》披露,多家车企正密谋将电动机制造转移至中国,利用 “成品零部件不受管制” 的规则漏洞 —— 某供应链经理坦言:”若磁铁安装在中国制造的发动机内,出口限制便不适用” 。这种看似荒诞的 “曲线救国”,实则是美国制造业在供应链压力下的无奈妥协,也让特朗普 “制造业回流” 的政策遭遇现实反噬。
欧洲汽车业的困境同样触目惊心。德国汽车游说团体 VDA 警告,出口许可证发放缓慢已造成 “生产延误风险”,大众、奔驰等车企的供应商仅 1/4 的许可证申请获批 。博世集团透露,中国审批流程 “复杂耗时”,部分供应商库存仅能维持数周;欧洲汽车供应商协会 CLEPA 证实,多条生产线因稀土耗尽被迫关闭 。宝马虽称工厂暂未停产,却已开始与供应商协商建立 “稀土库存缓冲区”,折射出产业界对危机蔓延的深层忧虑。
印度汽车产业则面临 “断崖式停摆”。本土龙头 Maruti Suzuki 警告,若 6 月初仍未获稀土磁铁供应,将被迫停产主力车型;Bajaj Auto 更计划为高管组织 “放假旅行”,暗示电动汽车生产线即将停摆 。印度汽车制造商协会指出,零部件库存将于 5 月底耗尽,6 月起整个行业可能 “停滞不前”,暴露出新兴汽车市场在稀土供应链上的脆弱性。
管制政策的国际博弈与产业重构
面对海外产业的激烈反应,中国官方多次强调政策合理性。商务部指出,对军民两用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是 “国际通行做法”,外交部也表示措施 “非歧视性、不针对特定国家”,并愿与各国加强供应链对话 。这种基于国际规则的政策立场,与中国作为稀土资源大国维护产业安全的诉求形成呼应。
然而美国政府的反应却充满对抗性。在日内瓦经贸会谈后,美方非但未寻求合作,反而新增 AI 芯片出口管制、停止 EDA 软件对华销售等限制措施,甚至撤销中国留学生签证,却反指中方 “违反共识” 。这种双重标准引发国际舆论哗然,也让本就紧张的全球产业链雪上加霜。相比之下,印度、日本及欧洲多国选择积极与中国协商,派遣代表团寻求加快许可证审批,展现出更务实的危机应对态度。
这场稀土管制引发的产业震荡,本质是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的缩影。当中国在稀土开采、加工环节建立起不可替代的优势,海外产业对单一供应源的过度依赖已成为系统性风险。尽管部分车企尝试寻找替代来源,但正如行业高管所言 “没有任何国家能替代中国的磁铁产能”,短期内供应链危机难以根本解决 。长期来看,稀土管制或将倒逼全球汽车产业加速技术创新,例如研发无稀土电机,或在非洲、中亚等地开发新供应源,但这一过程注定漫长而艰难。
在深圳某稀土永磁材料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测试新型钕铁硼磁铁的耐高温性能 —— 这里诞生的技术突破,或许将成为破解全球汽车业稀土困局的关键。而在大洋彼岸的底特律,汽车制造商们盯着仓库里日渐减少的稀土库存,不得不重新思考全球化时代的供应链安全命题。当中国稀土管制的 “蝴蝶效应” 持续发酵,这场围绕战略资源的产业博弈,终将改写 21 世纪全球制造业的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