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扩大旅行禁令范围:19国受限,12国全面禁入引全球关注——移民政策收紧背后的安全考量与争议

当地时间2025年6月5日,美国白宫官网发布重磅公告,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对全球19个国家实施新的旅行限制措施。这一举措标志着美国入境政策的进一步收紧,其中12个国家公民被全面禁止以移民或非移民身份入境,另有7国面临部分限制。消息一出,迅速引发国际社会热议,舆论焦点集中在政策合理性、潜在影响及外交关系走向上。


一、禁令详情:12国“全面封禁”,7国“部分受限”

根据白宫声明,此次旅行限制基于“国家安全评估”与“签证合规性数据”,具体分类如下:

1. 全面禁入国家(12个)

  • 非洲地区:乍得、刚果共和国、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海地、利比亚、索马里、苏丹、也门。
  • 亚洲地区:阿富汗、伊朗。
  • 美洲地区:无。

这些国家的公民将被禁止以任何形式(包括旅游、工作、留学等非移民签证)进入美国,仅少数例外情况除外(详见后文)。

2. 部分限制国家(7个)

  • 非洲地区:布隆迪、塞拉利昂、多哥。
  • 美洲地区:古巴、委内瑞拉。
  • 亚洲地区:老挝、土库曼斯坦。

针对这些国家,美国将实施更灵活的限制措施,例如缩短签证有效期、增加入境审查或限制特定人群入境,但未完全切断旅行通道。


二、政策动机:高逾期居留率与“美国优先”逻辑

白宫在公告中强调,此次禁令的核心依据是上述国家的公民在美国的签证逾期居留率显著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数据显示,部分国家公民的逾期率超过20%,远超美国设定的“安全阈值”(通常为5%以下)。特朗普政府认为,此类行为不仅破坏移民体系公平性,还可能滋生非法移民、犯罪活动及安全隐患,与“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的目标背道而驰。

此外,政策还隐含地缘政治考量:

  • 中东与非洲:多数全面禁入国家位于动荡地区,美国或希望通过限制人员流动减少潜在恐怖主义威胁。
  • 拉美与亚洲:部分国家因政治制度或经济问题被列入名单,反映美国对其治理能力的质疑。

三、例外条款:谁可以“豁免”?

尽管禁令严厉,但美国政府仍为特定群体保留了入境通道:

  1. 美国合法永久居民(绿卡持有者)及其直系亲属;
  2. 持有效签证的留学生、商务人士等符合国家利益的人员;
  3. 外交官、国际组织工作人员
  4. 人道主义紧急情况(如医疗救助、灾难救援)。

这一设计旨在平衡安全需求与现实操作性,避免对美国自身利益造成过度冲击。


四、国际社会反应:谴责与担忧并存

1. 被禁国家的强烈反弹

  • 伊朗外交部称此举为“无端歧视”,誓言采取报复措施;
  • 海地政府抗议美国忽视其移民问题的根源(如经济崩溃),要求重新谈判;
  • 非洲多国联合发声,指责美国将内部治理问题外部化。

2. 国际组织批评

联合国难民署(UNHCR)警告,禁令可能加剧全球难民危机,迫使更多人选择危险偷渡路线;人权观察组织则质疑政策涉嫌种族与地域歧视。

3. 盟友态度分化

  • 欧洲国家普遍保持沉默,但私下担忧禁令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 拉美国家对古巴、委内瑞拉的列入表示遗憾,认为这是政治操弄。

五、潜在影响:经济、社会与外交多重冲击

  1. 美国经济:限制移民可能加剧劳动力短缺,尤其影响医疗、农业等依赖外籍劳工的行业;
  2. 国际形象:美国被贴上“孤立主义”标签,削弱其软实力;
  3. 外交关系:与被禁国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合作项目(如反恐、贸易)或受阻。

六、未来展望:政策会否持续或升级?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禁令可能只是特朗普政府移民改革的一步棋。若2024年大选后其连任,或出台更激进的措施,例如扩大禁令范围或强化边境管控。然而,民主党及部分共和党议员已表态反对,称此举“违背美国价值观”。


【结语】
美国此次旅行限制既是国家安全考量的结果,也折射出其日益保守的移民政策倾向。尽管政府强调“数据驱动”,但禁令的突然性与广泛性仍引发诸多质疑。在全球化时代,人员流动的受限或将带来深远影响,而如何平衡安全与开放,仍是美国面临的长期挑战。

(本文基于白宫官方声明及国际媒体报道综合整理)

为您推荐